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十四五”非凡历程的实践与启示丨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2025-10-18 18:07 来源:​长江云新闻 编辑:胡伟龙 人阅读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我们就有了应对风险挑战、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定力。“十四五”期间,湖北坚定不移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金秋时节的湖北,田野间上演秋收秋播的双重奏。“十四五”期间,湖北新建1184万亩高标准农田,55个产粮大县稳稳托起荆楚饭碗。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557亿斤,连续4年粮食年产量稳定在550亿斤以上;全省淡水产品产量546.43万吨、连续29年稳居全国第1;今年夏收油菜籽产量首次突破300万吨、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2;茶叶、生猪、蔬菜、水果、禽蛋等产量稳居全国前列,春耕、夏管、秋收、冬藏,荆楚儿女用辛勤与汗水,守牢了大国粮仓。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王薇薇:它不是单一指标的突进,它是一份系统性推进、针对性提升的综合性成果。荆楚粮仓的稳固,它实际上就是我们湖北发展的一个底盘,为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实的底气。

记者 吴彤:提到未来农业,你会想到什么?是无人耕种的田野,还是智能管理的粮仓。今天我们走进江汉大米仙桃伏羲农场,在这里一探未来农业的现实模样。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从田间管理到生产流程,科技正让“靠天吃饭”加速迈向“智慧农业”。农机版“萝卜快跑”一键启停、自动避障,在田间灵活穿梭;智能无人机自主完成起飞、巡田、返航、充电,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曾经“坐在屋里种庄稼”的畅想,如今已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 苏仁忠:依托我们省的北斗农机管理服务平台,构建整个江汉大米的智能感知系统,形成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AI闭环。从耕种管收,包括转运、烘干、储运,这些都可以实现无人化的操作。

截至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8%,较“十三五”末提升5.3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正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湖北通过发展三产、带动二产、促进一产,让农产品更贴合市场需求。在“中国柑橘之乡”宜都,为避开销售旺季、抢占市场空档,当地引进早熟脐橙品种,比普通脐橙提前1-2个月上市,不仅填补了鲜果供应缺口,更让果农卖出了好价钱。

宜昌宜都市高坝洲镇白鸭垴村后备干部 石启超:我们的橙子亩产量两千斤左右,销售的价格比普通柑橘要高得多。

2024年,湖北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09万亿元,优质稻米、生猪、淡水产品、蔬菜4条产业链迈过千亿大关。同时,湖北持续加码农产品品牌建设,出台《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分品类制定“虾鳝米茶、藕菇橙艾”和武昌鱼等支持举措,“江汉大米”、仙桃黄鳝、随州香菇……越来越多“鄂字号”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王薇薇:湖北是充分发挥了水资源、科技资源这样一些禀赋优势,将我们的淡水渔业、油菜产业、生猪产业等打造成为闪亮的产业名片。显著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湖北守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两条底线”,筑牢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根支柱”,激活农村综合改革与农业科技创新“两大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44.1亿元、居全国第4位,较“十三五”末增长2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0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8.5%。

(记者吴彤 张项青 宜昌台 仙桃台 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