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选才年龄视野,夯实人才强国根基

2025-10-17 16:25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近日,202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年龄适当放宽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人口结构深刻变化、人均寿命延长、人力资源开发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国考年龄限制的松动,不仅关乎千万求职者的职业路径,更折射出国家治理体系对人才认知的深刻变革。这既是对“35岁门槛”这一社会焦虑的积极回应,更是构建多元化公务员队伍的战略抉择。

放宽年龄限制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盘活人力资源存量的必然要求。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人均寿命延长,我国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中年乃至更大年龄段的劳动者已成为人力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高等教育普及使得年轻人进入职场的时间普遍后移,若仍固守传统的年龄门槛,将导致大量人才在职业生涯黄金期被排除在公共部门之外。此外,现代医疗水平提升,个体生理与心理状态的“年轻期”显著延长,三四十岁正值经验、能力与精力相结合的黄金时期。允许更多有一定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的“成熟人才”报考公务员,能够有效盘活人力资源存量,优化公务员队伍年龄梯队结构,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提供更丰富的人才储备。

放宽年龄限制是广纳各方贤才、提升治理能力水平的现实需要。公务员岗位职责多元,不仅需要初出茅庐的锐气,同样需要历经锤炼的沉稳;不仅需要书本理论,同样需要实践智慧。许多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专业人才、技术骨干或企业管理者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更积累了宝贵的实践智慧。这些考生,往往带着对特定行业的深刻理解、对民生痛点的切身体验,能够弥补从“校门到衙门”履历的不足。将“跨界”人才吸纳进公务员队伍,能够为公共部门注入新鲜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不同领域知识、经验和方法的融合创新,有效提升政府在复杂环境下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公共服务的新期待。

放宽年龄限制是促进公平就业、彰显人本关怀的价值体现。“35岁现象”曾是职场中一个无形的壁垒,长期困扰着不少求职者,给处于职业转型期或寻求二次发展的人员带来焦虑与困境。公务员考试作为国家主导的人才选拔性考试,其政策导向具有强烈的社会示范效应。适当放宽年龄限制,向全社会传递出打破“年龄歧视”、倡导“人尽其才”的积极信号,有助于引导各类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专业素养与发展潜力,而非简单地以年龄画线。这既为那些怀揣公共服务理想的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对个体职业发展路径多样性的尊重与支持,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人本温度和公平正义原则。

从“35岁门槛”到“38岁新标”,三年之差的背后是治理智慧的升华。当公共部门率先以能力为尺、以实绩为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招录政策的调整,更是一个国家对人才价值的重新定义,这场变革终将推动全社会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生动局面。当社会评价标准从“计时器”转向“里程表”,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活力中国。

作者:远安县河口乡人民政府 朱意强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