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好支部 好支书∣乡村振兴的堰河密码

2025-10-14 16:16 来源:​长江云新闻 编辑:胡伟龙 人阅读

从“穷山砍树换粮票”到“富矿护林收门票”,是什么让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两山”转化示范地?又是用什么方法凝聚人心、谱写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一探究竟。

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细数有280块。每一块石头,都标记一户人家。村里常组织大伙在此商议:道路怎么修、民宿怎么建、环境怎么改?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我们的政策就从这里宣传,干部都从这里当选,发展都从这里谋划,行动都从这里出发。

30多年前,堰河人还被困于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途、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的局面。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它越是穷它越是破坏,山上都是光秃秃的,我们的穷在山,咱们的出路更在山。

要给大伙谋活路!村“两委”带着全村共谋茶产业发展计划,党员带头,挥汗开山,种下片片茶林。三年间,茶园面积拓展到1000多亩。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老百姓说我们这个村祖祖辈辈,我们种粮都没有吃饱饭,我们现在发展这么多茶园能当饭吃吗?(我们)考虑到茶叶发展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好门道,我们只有靠山吃山来养山。

然而,增产的负面效应却随之而来。1995年,茶叶滞销,干部们肩挑背扛,闯四方,寻销路。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搭火车,乘汽车,我们到山西到陕西,到襄阳,下武汉去推销茶叶。

为了找市场,在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大伙扛着100多斤一麻袋的“炒青”,用7麻袋茶叶,换来了7000元钱!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茶厂 乐成明:那时候几千块钱相当于现在几万块钱,我们三个人住一个旅馆,一个房间里面,每天才(花费)十块钱,(随后)慢慢打开销路。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我把这个7000块钱卷着装在我的上(衣)口袋里,到了白河县沿河有个照相馆,我搬了一个水泥墩子站在很高的地方去照个相,人生中要说第一桶金也就是这次卖茶叶。

眼见“绿叶”真能变成“金叶”,村党委锚定方向:绿色发展!

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清垃圾、修村道、改农房。村容焕然一新,游客接踵而至,村干部当起了义务导游。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委会委员 侯海艳:忙的话有的时候一天同时这一拨(客人)接待完了,紧接着下一拨(客人),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十几个团队,多的时候(日均游客量)能达到1万多人。

谷城县五山镇选调生、堰河村党委书记助理 杨序浩:争取让这边来玩的一些外地的朋友们能感受到这里的热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学生 杨梓涵:进来这个村以后,我感觉这里和普通的(农村)不一样的是,这里是一片欣欣向荣之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学生 成锦豪:我会用海晏河清这个词来形容这里,因为我觉得这里就是我们中国(农村)作为典范的一个地方。

致富路咋拓宽?党员干部带头干!书记带头率先兴办农家乐,开办起特色民宿。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我们就是第一个先吃螃蟹的人。当时我们一个家庭要投个三万多块钱,哪怕是我们把钱打了水漂我们也要带头干,凡事要靠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我们支部书记要带头。

闵洪艳妻子 李桂茹:那时我们堰河村好穷,没有(像样的)路,你像是这种硬化(路面)都没有。

一怕没经验、二怕没人气,望着村里越做越红火的茶产业、拆旧建新的民俗园、崭新的旅游公路,大姐有了底气。

闵洪艳妻子 李桂茹:上半年开始(客人)差一点,到下半年多了,院子里车都停满了,还要停在后面,第二年的时候我又开,生意就都好了。

近乎失传的农家土味也成了游客争相抢购的“香饽饽”。让游客吃得香、留得住,才能实现村民真致富!村党委群策群力建起合作社,村民入股变股东。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民 蔡恒敏:当时闵书记搞这个合作社的时候,我们老百姓心里也没有底,但是我们相信,有一天这个合作社可以肯定办得很好。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第一年分了10%,每股分红,第二年是15%,第三年就是30%了,三年一扩股,经过了三个三年,全村人民都加入了合作社了。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委员、纪检委员 祝勇:每一户老百姓每一年,他都可以享受到村合作社里分红的红利。

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众一起跟着干,经营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村两委又在旅游产品上下功夫,“堰河香”品牌也随之孕育而生。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腊蹄子、风干鸡、炭灰鸡蛋、木耳、香菇、茶叶都进入了“堰河香”品牌的包装,慢慢地一家两家,现在有几十家都在搞旅游商品。

新业态活力迸发:电商直播,手机成为新农具;民宿旅游,农房变成特色客房;乡村研学,田园成为天然课堂。村民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民 蔡恒敏:主要我家的碳灰土鸡蛋卖得好,现在就是我们盖了两栋(新)房子,还买了一辆坦克(牌)的越野车。

保山护水,等来发展机遇;绿色发展,赢来致富密码,新时代的堰河人不再满足于自身区域“小循环”,眼光瞄准了全国生态富民“大市场”。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我们想一年合作社的纯收入可能能增加100万-200万,我们想到2035年要实现全村的纯利润达到800万的话,我们有了新的基础和新的增长点,我们再把市场再做大,向全国辐射,我们的收入可能更可观了。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作为总书记提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自闵洪艳2016年第一次到访,就在心里埋下了对标的种子。在这里,他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新方法、新思路,找市场就是重要抓手。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在两会上我跟浙江余村汪书记进行了沟通,汪书记说,我们现在正在筹划全国的这些村加入到我们“共富联盟”。“共富联盟”是今后农村发展的方向,我们跳出了堰河的发展圈,面向(全国)大市场。

如今,浙江余村以“大余村”发展模式,带动周边24个村实现经营性收入6000多万元;堰河村以“1+7大堰河共富圈”,让7个周边村年平均收入突破280万元。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汪书记把我们堰河作为全国(共富联盟超市)第二个门店,就是说把我们堰河的这些优质的农产品,都搬到浙江余村“共富联盟超市”里面去,通过这个超市向全国销售我们堰河的旅游商品,为我们下一步农产品做精做细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汪玉成:我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能够把我们两地跨两个省份的这个村,能够通过这种“共富联盟”“共富超市”的平台,建立起合作的模式,携手走向共同富裕。

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荣获30余块国牌的4A级景区;从论麻袋称斤的炒青农货,到无形资产评估值3000万元的区域品牌,堰河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委会委员 侯海艳:每个人(党员)就像一棵小草,能发挥出顶起一颗露水珠的作用。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要折腾自己才能坚定方向,让大家跟着我们这条路走,不让老百姓操大心着大急,不要老百姓瞎折腾,不要老百姓“翻烧饼”。

看,绿水青山;品,茶香满园。从垦荒植绿到守山护水,从改房造屋到文旅兴业。280块青石,无声见证了穷山沟的化茧成蝶。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我们要用一个人带动一班人,引领一群人,让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抓住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两山理念),为再造更有实力的新堰河,我们要去奋斗。

(记者 牛寅 施为 王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