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运之火照亮宜昌全民健身新征程

2025-10-14 15:37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金秋十月,夷陵区文化中心广场华灯璀璨,宜昌市第七届运动会在此拉开帷幕。当激昂的旋律响起,当运动健儿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入场,这团燃烧的市运之火,不仅点燃了全城的体育热情,更映照出宜昌25年来体育事业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壮阔图景。从2001年首届市运会的蹒跚起步,到如今成为全市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综合性体育盛事,市运会早已超越了赛事本身,成为见证宜昌成长、赋能民生幸福、驱动城市升级的重要力量。

市运会的迭代之路,是宜昌体育事业不断“突破”的鲜活注脚。时间回溯至2001年9月,“新世纪、新体育、新宜昌”的主题响彻城区,首届市运会作为地市合并后宜昌举办的首场全市综合性运动会,承载着开启体育事业新篇章的使命。彼时,9个少年儿童类项目、6个成人类项目,吸引15支代表队3500余名运动员参赛,最终3名运动员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为宜昌体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开篇。此后,市运会的每一次亮相,都伴随着质的飞跃与量的提升,第二届市运会增设残疾人类项目,让体育精神突破身体的界限;第三届市运会首次“走出”城区,在当阳市落地,参赛人数激增至近万人,30余人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到了第七届,赛事规模更是创下历届之最,3大类34个大项671个小项,8193名运动员角逐860枚金牌,沙滩排球、艺术体操、轮滑等新兴项目的加入,让市运会既有传统体育的厚重,又添潮流运动的活力。这种突破,是项目设置的不断完善,是参赛群体的持续扩容,更是办赛理念的迭代升级,它让市运会从“运动员的竞技场”,变成了“全民共享的体育盛宴”。

市运会的深层价值,在于以体育为桥,赋能市民的“美好生活”。近年来,宜昌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让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翼齐飞。赵芸蕾、汪周雨、孙佳俊等奥运冠军从这片土地走向世界,在全国首届学青会上宜昌斩获3金1银3铜,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等高水平赛事接连落地,彰显了宜昌竞技体育的硬核实力;与此同时,群众体育的发展更是朝气蓬勃,全市12848个体育场地、3.32平方米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更让“健身就在家门口”成为现实;市级城市街道、社区体育设施100%覆盖,“15分钟健身圈”在城区社区全面建成,220个体育社会组织、3500个全民健身站点织就了一张普惠的体育服务网络,“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成为宜昌人生活的常态。体育在这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竞技表演,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是拉近邻里距离的情感纽带,是提升幸福指数的关键一环。

市运会的未来图景,在于以赛事为媒,激活城市发展的“全新动能”。当市七运会的号角吹响,宜昌并未将其局限于赛场之内,而是创新性地探索“体育+”融合发展路径,让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增量”。市体育局明确提出“开门办赛”,将篮球、足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安排在夜间、街区和景区举行——夜幕下的商圈球场,既是运动员比拼的赛场,也是市民休闲的打卡地;景区里的龙舟赛事,让游客在欣赏山水风光的同时,感受体育的激情。这种“体育+文化+旅游+商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助燃了“夜间经济”“商圈经济”,更让市运会成为展示宜昌城市魅力的窗口。从残疾人重拾信心的赛场,到青少年追逐梦想的球台,再到市民共享欢乐的街区,市运会正以多元的形态,串联起城市发展的“点、线、面”,以一场场赛事为“点”,激活体育产业链的“线”,最终绘就城市经济生态与人文底蕴共生共荣的“面”。

25载市运春秋,从点燃体育热情的火种,到照亮民生幸福的明灯,再到驱动城市升级的引擎,宜昌用一场场盛会,诠释了“体育强则城市强”的深刻内涵。如今,市七运会的帷幕已经拉开,这团燃烧的火焰,不仅承载着万千运动员的梦想,更凝聚着宜昌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希望。未来,随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市运之火必将越烧越旺,照亮宜昌全民健身的新征程,也必将为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书写更精彩的新篇章。

作者: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百里洲镇人民政府 周晨昀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