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1 11:34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全国旅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创下24.32亿人次的历史新高。在这一浪潮中,远安县却以其独特的生态与文化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县域游”热潮中的一匹黑马。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旅游消费从传统景区向全域化、深度化转变的趋势,更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思想在基层的实践成果。
远安的旅游升温,首先得益于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守。作为“湖北省绿化达标第一县”,远安通过林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系统治理,构建“城市园林化、乡村森林化”的城乡绿化格局,成功创建8个国家森林乡村和48个省级森林乡村。例如,古村落翟家岭依托400年古树群和石板民居,发展生态民宿和特色采摘,让村民吃上“旅游饭”,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这种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的路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的实践体现。同时,远安深挖嫘祖故里、楚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底蕴,将文化传承融入旅游体验。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取景地成为文旅IP,而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则让游客在“泥墙石屋”中感受乡愁记忆。这种“以文塑旅”的模式,不仅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更赋予了旅游产品独特的精神内涵,呼应了“让旅游业构筑精神家园”的时代要求。
当前,旅游市场正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非景点旅游占比已达约80%。远安的成功在于精准把握了这一趋势:一方面,它避开盲目追求景区规模的传统路径,转而打造“彩扮远安”的乡土景观,通过栽植银杏、黄栌等彩叶树种,实现“房前屋后、路边水边应绿尽绿”;另一方面,推出采摘香菇、木耳等农特产品的沉浸式体验,将生态农业与旅游消费无缝衔接。这种供给侧的创新,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一脉相承。远安通过“旅游+生态+文化”的融合,打破了门票经济依赖,培育出民宿经济、乡村文创等新业态。例如,翟家岭的党员带头认领古树、村民共建农家乐的模式,正是“政府与市场统筹”的微观实践,既提升了社区参与度,又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对生态的破坏,体现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观。
远安的案例揭示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一方面,差异化定位是县域旅游突围的核心。在大城市景区人满为患的背景下,远安以“慢生活”“深体验”满足游客对品质化、个性化需求,这与“国庆假期短途高频、长路高质”的市场特征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是长效发展的保障。尽管远安尚未通铁路,但其通过完善乡村道路、提升民宿服务质量,弥补了交通短板,印证了“提升格调品位,创造宜游环境”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远安的经验展现了“小县域”在践行“旅游强国”战略中的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要“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远安通过旅游带动食用菌等特产销售,使“香菇之乡”的品牌与旅游形象相互赋能,实现了“富民产业”的目标。这种将地域特色资源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的思路,为其他中西部县域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远安的“双节”旅游热,不仅是一场消费现象,更是中国旅游业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转型的缩影。它证明,只要坚守“绿水青山”的生态底线、深耕地方文化基因、创新供给模式,即使资源有限的小城也能在旅游强国建设中找准定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旅游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需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远安的实践,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响应。在全域旅游的浪潮中,每一个县域都可能成为“诗和远方”的承载者,而生态与文化,终将是其行稳致远的根本依托。
作者:远安县茅坪场镇人民政府 陈步云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