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7 20:48 来源:武汉广播电视台 编辑:熊鹏 人阅读
每逢中秋,思乡情切。一首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歌曲《思乡曲》,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仍在传唱。
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名叫曾琼琼。最近,她常常哼起这首《思乡曲》。80多年前,她的父母见证了这首歌的诞生。
曾琼琼的父亲曾庆骝、母亲陈文仙是武汉合唱团成员。曾琼琼说,“当年在新加坡的时候,1938年的最后一天,武汉合唱团团员谈抗日的这些事情,当时都是热泪盈眶,因为又是除夕之夜,更加思念故乡,有一个叫戴天道的就写了一首小诗,夏之秋先生就把它谱成了《思乡曲》。”
成立于1937年11月的武汉合唱团,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以传播抗战歌曲为使命。除了《思乡曲》,团长夏之秋还创作了《歌八百壮士》等抗战歌曲,传唱一时。1938年,随着战局变化,武汉危在旦夕,武汉合唱团的28名团员,决定抛家舍业,赴南洋开展演赈活动。
武汉合唱团团员合影。
曾琼琼轻抚照片说,“他们很年轻,就是20多岁,我母亲当时当老师,把自己工作辞掉了,就去了。”
武汉合唱团团长夏之秋侄孙女徐力文告诉记者,其中最小的团员是18岁,叫江心美。他们用这种文化的方式来作为武器,来参加抗战。
在时任中共长江局负责人董必武的帮助下,1938年9月,武汉合唱团一行28人从武汉启程,途经广州、澳门、香港,于12月抵达新加坡。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支持下,12月18日晚,武汉合唱团在新加坡大世界游艺场进行首场试演。
“南侨机工”张智源的儿子张云鹏记得父亲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像《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等这些抗战歌曲,他们义演的同时就在动员海外华侨筹款,捐款捐物,支援祖国的抗战。
徐力文说,“《思乡曲》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演出曲目,非常打动人,场场演出,当地的华侨都是爆满。”
曾琼琼的母亲陈文仙告诉她,“华侨非常热情,现场就是把首饰、项链就往台上扔。”
雪兰莪煤炭山华侨欢迎武汉合唱团留影
作为抗战期间唯一一支赴国外宣传抗日、义演募捐的音乐团体,合唱团南洋之行长达一年零四个月。他们的足迹遍及城市、海港和渔村,演唱200多场,210多万人次观看演出,筹得赈济款高达230万叻币,鼓舞众多青年加入归国服务的机工行列。
南侨总会欢送武汉合唱团留影
张云鹏说:“这是一种家国情怀。海外赤子他们尽管身在南洋,但是他们一直都心系祖国,世界各地华侨都是这样。”
曾琼琼说:“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们所付出的,就是很本能的爱国情怀。我非常感动,就是越来越觉得,这一笔浓墨重彩。”
1939年2月8日,合唱团男女团员分别与新加坡男子联队、南洋女中队举行篮球慈善赛。
为国而歌,武汉合唱团唤醒了无数侨胞的家国心。歌声所至,一座跨越山海的精神长城巍然屹立。曾琼琼清晰地记得,90多岁的母亲,有一天,突然唱起了《歌八百壮士》,“词记得很清楚,我当时就好吃惊,她的眼睛已经失明了,但是她对那段经历,还是如数家珍。”
武汉希文合唱团演唱《歌八百壮士》。
武汉希文合唱团团长杨悌伟说,“我们团是武汉合唱团精神上的延续。这个歌声如果说原来是刀枪匕首,现在鼓舞我们用更大的热情来参与社会活动。”团员肖光前说,“唱起这首歌来更加激发我们爱国和抗击侵略者的信心和决心。”
80多年过去了,武汉合唱团演出的一系列抗战歌曲被列为历史歌曲名作而载入史册。《思乡曲》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保留曲目。《歌八百壮士》《卖花词》等歌曲在新马一带继续传唱。
《卖花词》乐谱。
曾琼琼说:“华侨非常爱国,不愿意这一段被遗忘,后来就是有当地的华侨出的书,就是讲这个‘武汉合唱团’。”
1995年,在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曾琼琼受邀来到新加坡,在父辈曾经用歌声战斗的地方演出。当地华人的热情,让她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曾琼琼搜集了许多和武汉合唱团有关的珍贵资料。她说,历史不能被忘记。父母那一代人,唱的不仅仅是歌,也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对中华儿女而言,就像天上的明月,无论身在何处,照亮的是同一个家,“历史的这种传承是不会断的,这段历史就觉得非常珍贵。”
回想起父亲与“南侨机工”的经历,张云鹏说:“因为血脉中,流着中华儿女的血,不能忘记家乡故土,这就是一种赤子情怀。以自己作为中国人所自豪、所骄傲。”
月是故乡明。武汉合唱团的歌声从未消失。它已化作永不消逝的精神号角,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奏响。
总策划:夏涤平
统筹:吕露
融媒体记者:杨昊立杨鹏万昕刘彦
编辑:张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