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赋能金秋好“丰”景

2025-09-26 17:54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在中华大地广袤的乡土画卷上,每一个村庄的蜕变都将激荡起时代发展的涟漪。近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远安县茅坪场镇白云村从矿区到果香,千亩猕猴桃挂满枝头,让白云村的故事悄然走红,这个曾经依靠传统资源谋生的村庄,凭借一颗颗金色的猕猴桃,完成了从“资源依赖”到“生态赋能”的华丽转身,其转型路径不仅激活了一方经济,更为我们审视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在白云村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曾几何时,白云村虽坐拥良好的生态禀赋,但农产品“小而散”,未能形成规模优势,宝贵的“绿水青山”未能有效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金山银山”。转机始于猕猴桃产业的异军突起。当地立足资源特点,精准选择了这一特色产业,并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使其不断壮大,真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了经济优势。这不仅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革命,标志着白云村告别了粗放式的“资源饭”,开启了精细化、可持续的“生态饭”新征程。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白云村守护了乡愁,更让乡愁产生了价值。

产业的勃兴,离不开创新业态的赋能。在猕猴桃产业初具规模后,白云村没有故步自封,而是敏锐地拥抱了电商直播这股时代浪潮。直播间里,一颗颗饱满的猕猴桃成为了连接田间地头与广阔市场的桥梁。这种新业态不仅极大地拓宽了销售渠道,加速了产品变现,更关键的是,它潜移默化地促进了人民群众思想的解放。村民们从观望到参与,积极学习新技能,运用新技术,生产效率和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这正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乡村层面的生动实践。通过拥抱数字时代,白云村的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耕作者,而是成为了新农人、新农商,他们的创造活力在科技赋能下充分涌流。

小果实何以蕴含大能量?答案在于组织化的力量和明确的方向引领。白云村猕猴桃产业能做大规模、做强品牌,离不开基层党建的坚强核心作用。在党组织带领下,分散的农户被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了发展合力,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共享发展成果。这种“党建引领、群众主体”的模式,确保了产业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夯实了乡村振兴的治理根基。当丰收的季节来临,金黄的猕猴桃不仅带来了物质的丰盈,更带来了精神的喜悦,这与国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初衷高度契合——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白云村的丰收景象,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乡村在党的政策指引下,迈向共同富裕的缩影。

从白云村放眼整个远安县,其良好的生态基底不仅孕育了优质的农产品,更蕴藏着发展康养旅游等生态型产业的巨大潜力。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增长,“康养+”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远安县的实践表明,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其探索的“生态饭”路径,为全国众多生态禀赋优越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完全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

小小的猕猴桃,映照出的是中国乡村在新时代征程上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未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激活内生动力,广大乡村必将涌现出更多像白云村这样的精彩故事,共同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

作者:远安县茅坪镇人民政府 陈步云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