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致远 求索前行——兴山职教中心特色办学发展纪实

2025-09-26 16:47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熊鹏 人阅读

漫步校园,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仿佛在诉说着兴山职教中心的辉煌历程与美好愿景。

近年来,兴山职教中心秉承“正德、砺技”的校训精神,致力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奏响了奋进昂扬的乐章,焕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活力,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实用型技能人才,擦亮了兴山职业教育的亮丽新名片。

多措并举“提效能”

学校教学区、实验实训区、运动区、生活区,设计科学,布局合理;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场地可全方位满足学生运动需要;绿色化工实训中心、智慧农业实训中心,电工电子等30个专业实训室,1200多亩的农学实训基地已然“落地生根”;遍布每一个教室的校园网络,10万册的藏书量更是有效满足了师生的学习需要。

“硬件”上来了,“软件”也必须跟得上。学校以师资队伍这个最大的“软件”为抓手,采取“请进来”“送出去”“下企业”等策略,通过优秀教师团队的再打造工程、青年教师5年成才工程和新教师3年成长工程,不断壮大师资力量。从高等院校直接招录20名优秀毕业生,从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聘用兼职老师25人,推荐38名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组织80多名教师赴高校或行业协会培训,利用暑假安排教师85人次到合作企业培训锻炼,锻造出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互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推动教师们向着“双师型+企业服务型+行业专家型”的方向发展。

目前,已有“双师型”教师64人,受到县级以上部门表彰的有81名教师,82人次在国家、省、市教学、班主任能力和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100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师承担国家级课题2个,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9个。承担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植物生产与环境》被教育部认定为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乔长英名师工作室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名师工作室”;开发的《化工安全技术》《矿山生产技术》《果树栽培技术》等校本教材,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好评。

德育先行“固根基”

职业教育的办学,软硬环境并不是唯一抓手,针对这一点,学校有足够充分的认识。

兴山职教中心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构建“一体二育三线四心”育人网络,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培养既有突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又具备坚定的职业信仰和较高道德修养的工匠型技能人才。此外,学校还创新形式,大力实行“心连心”制度,让师生结成对子,对学生进行全程管理、全程关爱。同时,学校还在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时,不仅教他们成才,更教他们成人,还把全员党课教育、党组织重点培养等举措拓展到技能培训中,着力造就不仅“懂技能”,而且“一心跟党走”的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德育模式的创新,让兴山职教中心走在了前列。

近年来,学生巩固率达98%,45名学生被表彰为县“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新时代好少年”,16名学生被表彰为市“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1名学生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最美中职生,7名学生获得中职国家奖学金。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世界级金奖1个、银奖1个、铜奖1个,国家级银奖3个、铜奖5个,省级金奖12个、银奖10个、铜奖2个,市级金奖44个、银奖86个、铜奖236个。学校被评为“市中职‘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教学改革“促提升”

软硬环境提升了,风气也好了。兴山职教中心把工作重点又向教学改革上“倾斜”。

从教室到工厂,从书本到实践。现在,兴山职教中心学生的课堂已不再是单纯的教室,而是搬到了企业的工厂、车间,搬到了农村的田间、地头。

校外20多个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已成了该校“工学交替”“农学交替”新型教学方式的实践场所。

创新的教学改革只是一方面,兴山职教中心注重的是改革的纵深推进。

近年来,学校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打造以技能大赛培育人才为目标的教赛结合模式,教赛结合培养“工匠人才”。

学校还建立完善了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将原有的5个专业调整为6个紧贴地方产业的专业,做到专业本土化、课程企业化,培养真正符合本地产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此番推进,让学校建设特色鲜明、市内领先、省内知名的中职学校后劲十足。

产教融合“增活力”

学校毕业生应如何就业?对此,兴山职教中心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学校着力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构建“双身份学习、双基地实践、双导师教学;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参与招工招生”的“三双三共”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让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就业满意率达95%。缓解了企业中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矛盾,为企业培养了大批“本土化”“永久型”人才。校企之间“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良性循环、实现“双赢”的模式在兴山职教中心也得到了最好演绎。

“校企联合”办学之路的创新,兴山职教中心注重的是“特色”。特色背后,“亮眼”的高就业率令人惊喜。

服务发展“建新功”

要想办一所好学校,理想和情怀不可少。兴山职教中心的情怀,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局限于关爱本校学生的就业,而是以“科技服务‘三农’”的民生情怀让他们又走在了山区同类学校的前列。

学校由10多名专业课教师组成科技服务团队,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每年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编写农村各种实用技术小册子2000多册,培养出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近三年,学校与当地人社部门开展创业培训30余期1000多人次,指导50多人通过创业当上了“小老板”,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兴山职教中心“富农”情结就这样写就了一番佳话。

对于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学校更是“当仁不让”。学校充分整合地方职业培训资源,发挥人才、技术、设备优势,与县直单位、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多元化的合作。每年学校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0余期,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全方位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带动了经济发展。

玉汝于成“结硕果”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质图强,加强内涵建设,推进特色创新,办学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逐步提升。先后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八十多个,在技能大赛中获得各级各类奖项一百余项,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3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涌现出一大批行业精英、技能大师和劳动模范,被誉为山区“工匠摇篮”。学校当选为“全国数智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全国互联网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绿色矿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被认定为“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鄂西片区(兴山)建筑产业工人和乡村建设工匠技能培训基地”。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传华表示,学校将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精专业强内涵,向“新”发力,以“质”图强,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推进兴山职教中心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通讯员: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