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16:37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手机一扫,百年古树的详细信息瞬间呈现于掌心。今年9月,在湖北省枝江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法律监督的推动下,全市34棵“高龄”古树陆续换上了新型“身份证”。新铭牌采用伸缩弹簧铁丝悬挂,杜绝了以往钉钉、缠绕等传统方式对树木的损伤,并创新性地引入二维码标识。市民只需轻松扫码,即可获取包括古树编号、名称、保护等级、树龄等在内的九项基本信息及详细介绍。这套新开发的“一树一码”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古树名木的动态化、信息化保护,配合日常病虫害防治措施,让这些“绿色活化石”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依”。
古树名木,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绿色财富,更是承载历史与乡愁的活化石。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枝江为古树“上牌”的举措,正是让“纸上条文”变为“实践行动”的鲜活例证,其背后更折射出法治守护绿水青山的深远意义。
枝江的古树保护并非孤例,而是全国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政法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在江苏,检察机关推动建立古树名木“电子档案”,实现全程动态监管;在云南,检察机关依托“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合力保护古树名木;在江西,公安机关联合开发类罪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古树名木保护线索数据库,提升涉古树违法犯罪打击精准性……法治力量正悄然为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
而法治的守护,远不止于古树。我国生态环境法治体系正在持续完善,为绿水青山提供全方位保障。从《长江保护法》守护一江碧水东流,珍稀鱼类在澄澈水波中自在游弋;到《黄河保护法》呵护母亲河安然无恙,沿岸湿地重现百鸟翩跹的生机画卷;从《黑土地保护法》滋养“耕地中的大熊猫”,千里沃野孕育丰收的金色希望;到《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守护“世界屋脊”,任雪域之巅藏羚羊群自由驰骋……一系列专门立法,构建起覆盖主要生态系统的法律屏障,用法治之笔倾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设立环境资源审判机构2423个。依托民法典、长江保护法等,形成覆盖流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司法规则框架。过去十年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发布55件司法文件、97批876件典型案例,强化规则补充与裁判指引功能。这些数字,是法治为绿水青山筑牢防线的有力见证。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融入法治征途,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从承诺付诸实践,我们所守护的,早已不是一棵树、一片林、一条河,更是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古树无言,却见证着法治的温度;山河无声,却诉说着守护的力量。未来,随着生态环境法治体系的日益完善,更多“绿色活化石”将在法治阳光下枝繁叶茂,更多江河湖海也将在制度守护中清流依旧。这既是对自然馈赠的最好回馈,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的坚定践行。
作者:宜昌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 姜洁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