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0 02:5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秭归县的湖北德重精线有限公司的新厂区,只见17台精密漆膜涂覆设备正高速运转,直径仅0.03毫米的漆包线如银丝般在流水线上轻盈穿梭。
这根比头发丝还细的金属线,不仅是企业突破技术壁垒的见证,更折射出秭归县以“保姆式”服务助力高新技术企业逆势突围的生动实践。
政企协同,56天打赢搬迁攻坚战
2020年3月,湖北德重精线有限公司落户秭归经济开发区。4年来,企业在1.8万平方米的厂房内精耕细作,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随着产能扩张,建设新厂区迫在眉睫。
2025年6月,占地64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的新厂房主体落成。整体搬迁工作迅速启动,设备拆迁、组装、调试、生产同步开展。
“7月份最热的时候,车间温度直逼40℃,一个月内先后有8名工人中暑,可客户的订单催得紧,停产一天都可能丢了多年积累的信任!”公司负责人殷迎春指着车间角落整齐码放的防暑物资,语气里满是感慨。
搬迁难题接踵而至:100多台进口精密设备对温度、湿度、震动精度要求极高;酷暑天气下,设备吊装、线路铺设等户外作业难度陡增;原材料运输、新旧厂区产能衔接更是“卡脖子”的难题。
关键时刻,秭归经济开发区迅速组建专项服务专班,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向青松带队,许下“不影响生产、不耽误订单”的承诺。专班每周至少3次深入企业现场,从水电气、物流运输到生产中的矛盾纠纷,逐项梳理问题清单、制定解决方案。
为确保设备安装期间生产不中断,专班协调供电公司紧急加装临时变压器,保障双回路供电;联系物流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原材料从卸货到入库“无缝衔接”;得知工人中暑,县政府立刻送来防暑物资包。
历时56天的连续奋战,德重公司创造了“秭归速度”,交出了一份远超行业预期的答卷:客户订单100%按时交付,未出现一笔违约;新厂区投产后产能较搬迁前提升15%,创下高温环境下“搬迁零停产、产能不下降”的行业标杆。
千里“请贤”,破解人才引进“瓶颈”
“低端漆包线材市场竞争惨烈,秭归物流成本比沿海高30%,不向‘高端化’突围就是死路一条。”
殷迎春透露,企业早已瞄准超微细线材这一高端赛道,但核心技术人才的缺失成了最大“拦路虎”。
国内超微细线材领域的资深专家程永和先生,拥有27年行业经验,当时正任职于珠海一家知名上市企业。德重公司多次联系,皆因地域和产业配套差距被婉拒。
就在企业准备放弃时,秭归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在调研中得知这一情况,当即表态:“人才是企业突围的关键,政府必须主动对接!”
2024年2月,春节假期刚过,县领导便带队专程飞往珠海登门“请贤”。首次见面,专班没有急于谈“招商引资”,而是向程永和详细介绍秭归对高端制造企业的扶持政策:从研发平台建设补贴到人才安家补助,从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到医疗保障专属服务,一一详解;随后又实地考察程永和在珠海的工作场景,了解他对研发设备、团队配置的具体需求。
“没想到县长跑这么远,就为了帮一家企业引才。”程永和坦言,县领导的诚意让他深受触动,但更打动他的,是秭归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决心。
4月20日,程永和正式加入德重公司。入职首月,他就带领团队优化拉丝模具的纳米涂层工艺、调整退火环节的温度梯度参数,成功将漆包线的直径精度控制在0.03毫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随后,又开发出人形机器人微电机专用线材,填补了企业在高端领域的空白。“现在客户主动找上门。”殷迎春笑着说。
高端突围,政企携手搏击新蓝海
走进德重公司的数字化车间,HG-MES制造执行系统的电子看板上,生产进度、铜杆纯度、漆膜厚度、耐温性能等数据实时更新、一目了然。“这套系统投入近200万元,让每件产品都有了‘数字身份证’,全流程可追溯。”殷迎春介绍。
而在3年前,企业还在价格战中挣扎。“秭归的物流成本比沿海高30%,如果还做低端线材,根本没有竞争力。”2023年,企业决定“断臂求生”,主动放弃一个年订单8000万元的最大客户,全面转向超微细漆包线赛道。
转型阵痛远超预期:月产量从270吨骤降至不足200吨,营收一度下滑,研发投入增加让资金压力雪上加霜。
危急时刻,秭归县的“精准帮扶”及时到位:安排专人指导企业申报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得专项补助;对接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高端展会,拓展市场渠道。
如今,德重公司的“突围之路”越走越宽:高端产品单价较普通线材提高40%,华为供应链企业、国内知名机器人制造商相继成为稳定客户;北美洲客户连续下达订单,意大利客户的样品检测进入最后阶段;月产能提升至230吨,正朝着300吨的目标稳步迈进。
“公司将主动拥抱资本市场,全力以赴驶向新的蓝海。”殷迎春说,每当遇到难题,他总会想起县领导的话:“企业只管安心搞生产,难题交给政府。”(记者胡兴军,通讯员郝明曦、侯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