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枝江政策市场双向发力“粮改饲” 3万头肉牛带动万余亩玉米种植转型

2025-09-18 06:5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9月中旬,枝江市万亩秋玉米迎来集中收割季。八分熟的玉米棒子和甜度正盛的秸秆被收割机直接粉碎后,成了肉牛养殖和秸秆收储主体的抢手货。

在百里洲镇三洲村,村民吕卫华以吨价400元售卖了20亩长势喜人的全株秋玉米饲料,田头实现入账3.2万元。这已是吕卫华今年第二茬收获“粮改饲”的玉米了。

“以前只知道掰回完全成熟的玉米用于养猪,堆成山的玉米秆只能作为柴禾,还要请工挑回去。现在全株粉碎后称重销售,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一年两季的亩均收入可以增加2000多元。”说起“粮改饲”,吕卫华兴奋不已。

如今,枝江市已有2800多个农户像吕卫华一样投身“粮改饲”。仅玉米种植一项,该市今年总面积就达到了1.5万亩。智能收割机在相对连片的青贮玉米基地里低位切断株秆,粉碎后的全株饲料从机载管道直接注入转运车,再由收储主体加工成了不同规格的青贮包。成龙配套的机械收割、加工,让投身“粮改饲”的种植农户种上了省心田。

枝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盛江虎说,不到10年,“粮改饲”的玉米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得益于政策、市场双向发力。为推动年均逾50万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枝江市自2017年起大力发展肉牛养殖,致力于畜牧养殖转型升级,带动“粮改饲”种植和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

随着年均投放300余万元“粮改饲”和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枝江市先后冒出了18个秸秆收储加工大型市场主体,逐步颠覆了玉米只收棒子、废弃秸秆的传统种植模式。

草饲动物饲料来源的相对充裕和营养化,也反作用肉牛养殖逐年增长。“十四五”期间,枝江市畜牧部门持续通过“3321”肉牛养殖模式,共计培育家庭化肉牛养殖主体2400余户,加上100多个规模养殖场不断扩张,全市肉牛养殖规模由2万头迅速扩增到3万余头。

养殖转型激发了效益为先的种植转型,秸秆禁烧难题,在玉米全株粉碎收割、稻麦秸秆就地利用、量级外销中迎刃而解。逾万亩“粮改饲”玉米一地两茬,被直接用于本土肉牛养殖,受益农户相较传统种植增加收入2亿元。曾经让人不屑一顾的脱粒稻麦秸秆,因专业主体差异化收储、外销,每年也帮农民“捡回”了1.2亿元。(记者张明文、通讯员龚雪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