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助力“宜昌番茄第一村”产业做大做强 500余云南打包工文家坪“捞金”

2025-09-15 06:22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在素有“宜昌番茄第一村”之称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文家坪村,一辆辆大货车奔驰在乡间公路上,将优质的高山番茄运往全国各地市场。

9月11日,文家坪村20多个番茄收货点一派忙碌的景象。在建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番茄收货点,今年47岁的云南务工人员李树芳熟练地为刚刚采下的番茄打包。番茄拿到手里,她立马辨出优劣,随后快速用红纸包裹,不到3分钟,一箱近百个番茄便完成包装。

“合作社包往返机票、包吃包住,保底加计件一个月工资能拿到1万元以上。”李树芳笑着说,她是8月9日和10多位工友乘飞机来到宜昌,然后坐车到长阳的,文家坪和云南当地蔬菜采摘时间刚好错峰,到了10月份,她们完成这里的工作后,返回云南可以继续务工。

“番茄的选果、包装、装箱、转运等都依赖人工。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却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才能将选品和包装高质量完成。”建明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建明说,本地菜农对云南蔬菜包装工的效率和质量非常放心。如今,大棚内的番茄采摘交给周围镇村的打工人,包装几乎都由效率更高的云南女工完成。

文家坪村平均海拔1200米,为典型的高山气候,迄今已有30多年的番茄种植历史。近年来,该村全面推广“高山蔬菜避雨延秋”大棚,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栽培技术种植番茄,收获期延长到11月,实现“一茬多收”。目前,全村种植吉诺比利、黑小子等多个名优特品种番茄1万多亩,“文家坪番茄”品牌知名度逐年攀升,在全国100多个蔬菜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去年,全村用在番茄采摘打包上的劳务支出总额超过3000万元。预计今年全村高山蔬菜产值超过3亿元,村民户均收入达40万元。”文家坪村村干部魏朝柏介绍,眼下来村里务工的外来人员超过1000人,其中有500多人是来自云南的打包工。(记者揭兴伟,通讯员胡淼、刘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