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3 07:17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9月8日一大早,猇亭区虎牙街道鸡山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冯万国和配送员李启禾一起,清点新订购的一批智能消防设备。
突然,手机“嗡嗡嗡”响个不停,他掏出一看,原来是“云上守护”智慧服务平台发来信息预警:“6点27分,辖区救助对象项前(化名)走出指定活动范围,请及时观察并处理。”
年幼时,项前被确诊为先天性智力障碍,生活虽能自理,但时常需要人照顾。一年前,相依为命的哥哥也因病不幸离世,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
困难之际,社区网格员主动上门,在照顾他日常生活的同时,还积极向区民政局申请将其纳入救助范围,配发智能胸卡,并在家中装上AI摄像头。
为打通应急救助的“最后一米”,2025年猇亭区在前期试点,成功探索出家庭、社区(物业)、公共应急部门三级守护体系和“1+1+1+N”联动服务机制的基础上,创新运用大数据底座,在省内率先建成以“数字赋能、网格治理、多元共治”“三位一体”的“云上守护”智慧救助服务平台。平台汇聚了全区救助对象的家庭住址、紧急联络人、人脸信息等关键信息,同时不定期采集、更新。
“通过输入的项前近三年的外出地点、路段,结合行为特征、生活喜好等信息,平台分析出了他的活动轨迹,以及出门、回家时段。”冯万国说,借助胸卡上的毫米波雷达,一旦项前走出日常活动范围,便会触发平台预警。
“针对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我们在和救助对象、监护人签订知情确认书的同时,还与平台运维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同步在信息传输时利用技术手段二次加密。”项目技术负责人黄艺平补充道。
鸡山社区现有各类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及重病重残等困难群体50余人,是全区“云上守护”智慧服务平台首个试点的社区。
试点开展前,辖区救助服务全靠监护人和网格员的一双“铁脚板”,不仅费时费力,还经常出现“有困难不知找谁帮”的困境。
“救助对象在家中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如何快速救治几乎成为我们的一块‘心病’。”社区2号网格员胡晶晶说。
试点开展后,借助智慧服务平台“数字中枢”,构建了24小时智能监护网络,救助对象一旦发生险情,便会触发系统报警,平台即刻联系前期预设的家属、网格员、第三方机构,帮助他们及时得救。
“大数据帮我们实现了‘可视化’,一旦平台上监测到预警信息,系统会在3分钟内完成处置。”猇亭区综合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覃晓琴说。
“通过智慧平台吹响的‘预警哨’,我们告别了以往‘守株待兔’式的被动救助。”鸡山社区党委书记冯金华介绍说,平台投用以来,社区困难群体的及时处理率达100%,并吸引了新疆、黄石、当阳、远安等地前来观摩交流。
平台运营单位、中国电信猇亭分公司总经理李绍绪形象地比喻:“云上守护”智慧服务平台是基于大数据建成的智能“大脑”,通过在救助对象家中和身边,安装佩戴智慧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紧急呼叫器、智能中屏、智能手表、智能胸卡等设备,为他们精准“画像”,从而实现智慧救助。
“平台的启用,确实减轻了家属的负担,不用日夜守在身边。”居民冉应斌是分散特困供养对象冉启明的监护人,以前老人因视力原因经常找不到回家的路,一堆人跟着干着急。如今迷路后,拨通胸卡上的SOS报警键,冉应斌便可通过平台发来的定位,快速找到老人。
“这个设备蛮好,我只要出门就带着,不用担心回不到家了。”冉启明笑得很开心。
“云上守护”智慧服务平台推动了救助对象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发现”。目前,该平台已将全区独居、失能、精神疾病等各类救助对象285人纳入动态监测范围。自启用以来,已累计精准触发各类预警信息1291条,有效助力风险早发现、早处置,服务满意度高达98%,并于今年7月入选湖北省第二批“让数据跑起来”服务示范场景项目。
“社会救助工作‘靠前一步’,群众体验就‘幸福一分’。目前平台还存在着服务业态不是很丰富,手机端APP功能待完善等问题。后期,我们将拓宽平台端口,接入医疗信息、家政服务、便民生活等线下服务生态,加快技术研发,让综合救助高效直达,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猇亭区民政局局长王开斌表示。(记者熊小磊,通讯员陈欣、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