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3 07:17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镇村民们现场学习心肺复苏+AED等急救技能。 (通讯员郑洋 摄)
9月10日,市急救中心“心肺复苏+AED社区复训”活动走进伍家岗区胡家冲社区。 (通讯员郑洋 摄)
“村里也有了AED,心里踏实多了!”近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镇业产坪村村委会聚满了人。市急救中心联合县卫健局、县红十字会及镇政府举办的2025年“世界急救日”主题宣传与AED捐赠活动在这里进行,60余名村民沉浸式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
心脏骤停发生后的4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每延迟1分钟,存活率就会下降7%至10%。但在广大农村和山区,救护车往往难以迅速抵达。宜昌如何突破“黄金4分钟”困境?在9月13日第26个“世界急救日”来临之际,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山旮旯里也用上了AED
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可由非专业人员使用、在紧急情况下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因其便携、易操作、效果好而被称为“救命神器”。
在五峰仁和坪镇业产坪村举行的“世界急救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市急救中心向村卫生室捐赠了一台AED,并组织专业人员为村民讲解如何正确拨打120,手把手教授心肺复苏+AED、海姆立克急救法等。
“我们山区急救半径大、反应时间长。去年7月,一名村民突发猝死,身边虽然有人,但都不懂急救,只能等120。医护人员赶到时已过去20分钟,最终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业产坪村村医向涛激动地表示,现在有了AED,村民也学了急救知识,再遇到这种情况就能先开展抢救了。
“母亲身体不好,以前遇到突发情况只能打120后在那儿等着,现在学会了急救方法就能先采取行动了。”桥梁村35岁的吴学红说。
打造“救”在身边特色服务
“我市心脏骤停、猝死患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9月9日,市急救中心调度科科长王静以城区为例说,2023年城区急救心脏骤停、猝死患者700余人,较2022年增长28.55%,相当于每天2人发病。2024年已达850余人,同比增长21.43%,相当于每10小时就有1人发病。
“虽然60岁以上人群是主要发病群体,但青少年和中年人群也不容忽视。”王静透露,2023年救治的最小患者仅19岁,2024年最小患者只有7岁。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市着力打造“救”在身边特色服务,积极构建城市10分钟、农村30分钟急救圈。
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徐梦寒说,该中心一方面加强电话、视频医学指导,让呼救者在救护车到达前实施救助,提高救治成功率;另一方面推进村级急救点标准化建设和AED配置,通过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急救网络,常态化开展急救培训“六进”活动。
数据显示,今年截至8月底,市急救中心已为290名呼吸心脏骤停患者开展电话、视频医学指导。同时,AED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截至今年9月,全市AED数量增至400台。
此外,市红十字会也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民生实事、健康宜昌工作内容,从政策、措施、经费上给予保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护培训,打造“博爱宜昌·救在身边”工作品牌。今年开展普及性培训14.48万人次,救护员培训12110人,实现全市辖区高速公路服务区AED配置、持证救护员全覆盖。
线上可查AED分布地图
“当时患者意识丧失、心脏骤停20多分钟,没有前期的急救,我们很难救回他。”9月10日,市五医院急诊科医生宋彩妲回忆起用AED救人案例,仍记忆犹新。
去年11月,猇亭区一名46岁男子突发呼吸心脏骤停。市五医院急救站医护人员接到调度后6分钟赶到现场。宋彩妲说:“患者当时已无心跳呼吸,现场人员坚持实施心肺复苏和AED除颤,她们接手抢救并在转运途中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患者最终在急诊ICU恢复心跳呼吸,转危为安。”
“在全市布局AED设备并持续开展急救培训,就是为了让更多心脏骤停患者能得到及时救助。”市急救中心主任袁玉荣表示,目前全市公共场所共有400台AED,主要通过卫健部门配置、单位自购、红十字会捐赠、社会捐赠等渠道配置。其中,城区233台AED分布在69家社区医务室、1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安部门及火车站、机场等场所;各县市及夷陵区167台,分布在公安、消防、客运站、社区、学校、药房、银行和高速服务区等地。
“所有AED均未上锁,仅贴有封条,方便紧急取用。”袁玉荣说,中心后台可实时监控联网AED设备状态,取用后市急救中心会第一时间掌握使用情况。设备出现故障或位置移动时,系统会自动报警,提醒维护人员前往检查处理,保障AED正常运行。
目前,市急救中心已制作上线全市AED分布地图,以帮助市民快速找到最近的AED设备。轻点手指,通过“宜昌市急救中心”微信公众号,进入“微网站”的“AED网点”模块,即可查看设备位置和导航路线。(记者时刚,通讯员郑洋、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