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盲盒”里端出新茶饮 ——宜茶集团探索茶产业现代化年轻化转型路径

2025-09-12 06:31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近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宜昌。在宜茶集团,一款造型别致、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米砖茶“盲盒”产品吸引了众人目光。该产品以三峡大坝、黄鹤楼等荆楚地标,《杜工部集》《程氏墨苑》中的诗句墨模以及《楚辞》《茶经》等典籍书影为造型,是宜昌茶产业延续茶脉底蕴、链接新消费的创新尝试。

“传统茶要赢得年轻人的喜爱,一定要有创新。”宜茶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朱银宏介绍,为贴近年轻消费市场,集团经过深入调研,创新采用紧压茶形态,并结合流行的“抽盲盒”“集卡兑大奖”的玩法,增强产品趣味性和收藏性。此次还与国家图书馆旗下北京国图创新文化服务有限公司联名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品牌影响力。

宜红米砖茶“盲盒”产品并非宜茶集团首次与新消费的联结。目前,宜茶集团已经推出40余款原料茶、定制专用茶及应用技术解决方案,并大量供应给新茶饮、茶饮料企业。

这家设立仅3年的茶企,为何能快速响应市场并实现多元产品布局?

“茶叶的未来市场空间是实现深加工茶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朱银宏说,这与安琪集团在酵母深加工领域持续探索相契合。不仅如此,安琪集团在全国及全球的渠道资源、团队以及技术,也为宜昌茶等农特产品的产业化、国际化提供了天然优势。

宜茶集团茶叶技术中心总经理助理曹冰冰分享,自茶叶技术中心并入安琪研究院体系以来,中心可共享研究院10个技术中心的全部资源。“研发中遇到任何技术问题,都可以得到无偿且高效的支援,这极大加快了产品从创意到落地的全过程。”

此外,团队成功将原用于酵母快速检测的“近红外光谱仪”移植至茶叶质检环节,使茶叶蔗糖和茶多酚含量的检测时间从原来的3至5天大幅缩短至15秒。“在今年春茶季,该设备日均检测样品50至60批,而传统方法每日仅能完成7批。”曹冰冰补充道,“依托这些指标数据和算法模型,我们能够快速生成精准匹配市场需求的茶叶配方。”

2022年,安琪集团出资3亿元设立宜茶集团,不仅依托技术优势加大茶产品研发,且通过控股全市主要产茶区龙头企业等方式,打造了现代化示范工厂,推行食品级生产标准,带动2000余家小茶厂升级,辐射茶园面积近40万亩,形成规模化供应能力,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每年在茶园培管、鲜叶采收等方面为近3000人提供工作岗位,实现助农增收。

这一发展模式的成效,在宜茶集团旗下采花茶业的合作基地——五峰青岗岭生态茶园得到了生动体现。

据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邹寿天介绍,采花茶业将青岗岭茶园作为核心基地,负责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宣传推介。合作社则专职负责茶园标准化管理、环境保护及社会化服务组织。项目启动以来,94户茶农积极参与,累计投工588个工日,30户农户无偿提供土地10余亩,共同筹措资金260万元用于入户道路建设与人居环境提升。

这场合力“致富”的家园建设之路,也促成了农民收入的显著提升:茶园亩均收益从4000元增长至6000元,涌现出杨林传(38亩茶园年收入超20万元)、王约华(26亩茶园年收入超13万元)等一批致富带头人。项目还带动新增农家乐2家,并成立专业化劳务队,吸纳185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们这支社会化服务队每年人均增收至少2万元。去年服务队总产值98万余元,今年已增至118.5万元。”五峰青岗岭劳务服务部负责人方成记手持账本向调研团说明。

“山南,以峡州上。”宋刻百川本《茶经》里,陆羽一笔写下宜昌茶叶的百年荣光。如今,在这片古老茶乡之上,宜茶集团以工业化思维和创新模式,持续推动传统茶产业向现代化、年轻化转型。朱银宏说,3年间,宜茶销售额实现“三级跳”:从3亿元、6亿元直至突破10亿元,今年预计将达到12亿元规模。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轨迹,也是科技赋能农业、文化链接市场、产业助力振兴的生动实践。(记者范玉峰、付伟、王姿,通讯员杨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