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06:31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9月9日,宜昌的江风已带些许凉意。在城区滨江公园,62岁的志愿者陈文云穿着红马甲,沿江巡护,不时停下脚步提醒市民注意安全。
一位带孩子的市民好奇地问:“暑假都结束了,你们怎么还在巡逻?”陈文云望向奔涌的长江,语气平和:“水边的危险,可不分暑假和开学。”
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宜昌防溺水工作最持久的坚持——这不是季节性任务,而是一场需要日夜守护、全民共赴的持久战。
巡护的脚步不停歇
随着夜幕降临,滨江公园内已经有不少市民在散步,但鲜有人下水戏水。
“不能因为现在天凉了,玩水的人少了,就不重视。”陈文云所在的二马路社区管辖沿江约700米水域岸线,共投放8个救生圈。
“你看,平均每隔80米就有一个救生设备投放点,配的有救生圈、救生竿和救生绳。”他指着不远处橙红色的救生圈,一脸严肃,“这些可不是摆设,每一个都有人管、有人查、有人维护。”
记者看到,设备投放点旁边,设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安全提示牌,清晰标明了水深、危险区域及紧急联系电话。“但仅靠这些设备远远不够。”他说,物防只是基础,人防才是核心。
今年夏季,他和全市万余名网格员和志愿者组成人防网络,累计巡河里程超30万公里。他们不仅巡护设备,更主动劝离危险水域戏水人群。
“有些人一开始不理解,觉得我们多管闲事。”陈文云坦言,“劝一次不行,就劝两次、三次……慢慢地,大家就明白了,这是在保护他们。”
市民李伟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经常带孩子到江边玩水,经过志愿者多次耐心沟通,他逐渐意识到,“看似平静的水面,可能藏着危险”。现在,他不仅不再带孩子到野外戏水,还主动提醒他人。
技术赋能,全面提升着安全防范效能。太阳能语音提示器、AI视频监控、毫米波雷达、无人机——在全市重点水域,智能设备24小时“在岗”,一旦识别危险,立即预警喊话。
“只有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才能构筑起高效的安全屏障。”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主任刘卫中表示。
防溺水入脑更入心
“如果小伙伴落水了,该怎么办?”9月5日,在伍家岗区民欣家园幼儿园,老师通过情景模拟向孩子们讲解防溺水知识。孩子们争相回答:“不能手拉手救!”“要大声喊大人!”
“我们要把‘不能野泳’的被动约束,转化为‘我能避险’的主动能力。”该幼儿园办公室主任王鑫雨说,在持续的防溺水教学中,孩子们不仅知道自己要远离危险水域,还会提醒小伙伴注意安全。
改变也发生在家长中间。今年暑期,市教育局发起“一查一访一提醒”专项行动,各学校老师通过电话、微信持续向家庭传递防溺水信息。
王鑫雨回忆,最初给家长发防溺水提示,有的家长不接电话,有的回复“知道了”就不耐烦地挂断。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没有气馁,而是耐心解释:“多发一条信息,多打一个电话,可能就能避免一场悲剧。”
渐渐地,理解和支持的家长越来越多。伍家岗区实验小学中南校区学生家长桑艳君说:“老师的坚持让我们意识到,防溺水不是老生常谈,而是真正关系到孩子生命安全的大事。”整个暑假,她没有漏接一个提醒电话,她的孩子也没有靠近野外水域。
这样的课堂还延伸到了社区。今年暑期,全市开展社区防溺水课堂超560场,覆盖近2万人次。在岳湾路社区的托管班上,志愿者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遇到危险该如何应对。
“防溺水不仅要守住水域,更要入脑入心。”市教育局公共事件应对科科长袁泉说,只有当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形成持久有效的防护。
“亲水”也能安全快乐
炎炎夏日,亲水嬉戏是孩子的天性。如何既满足这份天性,又保障好孩子安全?
9月7日,在中南路一家游泳馆内,孩子们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习游泳。家长刘磊看着在水里欢快扑腾的儿子,感慨道:“以前总责怪孩子偷偷去玩水,后来才明白,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没有给他更好的选择。”
今年暑假,全市新建94个简易游泳池,设立58处公共游泳戏水点,全部配备专业救生员和安全设施,以普惠价格向未成年人开放。
这些游泳池,不仅是嬉水场所,更成了实地教学课堂。救援队员现场演示自救、互救技巧,让孩子们在真实水域中学习应对突发情况。
这种疏导方式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认可。“有越来越多的正规场所供孩子戏水,我们也就放心了。”市民郭子涵既是中学教师,也是学生家长。她给孩子报了游泳班,让孩子在消暑锻炼的同时掌握安全技能,从源头上减少溺水风险。
蓝天救援队在今年暑期参与了80多场防溺水教学活动,队长蒋星感触很深。他说,通过疏堵结合,既满足孩子们的亲水天性,又能从根本上减少溺水风险,这才是长效之道。
“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方式。”刘卫中说,“只有全社会形成防溺水工作合力,让未成年人真正理解危险、掌握技能,才能让每个孩子安心亲水、平安长大。”(记者何冠英、通讯员王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