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17:16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唯见长江 最美三峡”背后,是一场关于文旅融合的深度实验。这场持续一个月的盛会,不仅是旅游促销,更是一次文化赋值的实践。从9月6日至10月5日,宜昌将变成一座没有围墙的三峡文化展厅。旅游节突破了传统办节模式,用文化内核重新定义旅游体验。
价值升华,超越“门票经济”传统模式。本届旅游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元畅游”六大景区的惠民政策。但低价门票只是引流手段,真正的变革在于用文化内容提升旅游价值。旅游节设计了“峡江国潮・舟载千年韵”汉服文化盛宴、“探秘非遗·情醉土家”民俗文化节、“夜游清江畔·点亮天龙湾”光影花灯展等文化体验活动。这些活动不再是简单的景观展示,而是将三峡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体验产品。游客花1元进入景区后,愿意为文化体验付费,这就实现了从“门票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转变。文化赋值改变了传统旅游的价值链。以往,三峡旅游依赖自然资源变现;现在,通过文化注入,同样的景观产生了更高附加值。土家非遗演出、国潮汉服体验、非遗彩灯工艺等文化元素,成为提升旅游价值的新引擎。
全球对话,重塑“本土文化”传播范式。本届旅游节与“知音湖北·2025全球旅行商大会”同步举办,邀请了4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境外旅行商参会。这种国际视角不是简单地请进来,而是要建立可持续的国际对话机制。成立世界峡区旅游联盟,发布《世界峡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宜昌宣言》,组织专家研讨交流……这些举措表明,旅游节正致力于将三峡放在世界峡区旅游的坐标系中定位。国际视野不仅体现在嘉宾邀请上,更体现在内容设计上。红油包子日销售量超30万份,成为“现象级小吃”;宜昌肥鱼从明朝贡品变为“十大必点楚菜”。这些本土美食文化通过国际化表达,成为连接世界的味觉纽带。用世界语言讲述三峡故事,不是将本土文化简单翻译,而是找到文化共鸣点。当外国游客穿着汉服游两坝一峡,品尝红油包子时,文化跨越了语言障碍,实现了真正交流。
业态创新,突破“文旅融合”表面困境。以往的文旅融合常常是“文化+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本届旅游节展现了深度互嵌的新模式。文化不再是旅游的装饰品,而是成为旅游产品的核心内容。“1+8+N”全域商圈网络引进300余个国际国内首店与头部品牌;省级特色商业街、智慧商圈、离境退税商店等现代商业要素与传统文旅资源结合;国货潮品、老字号进商圈等线下活动……这些举措打破了文旅与商业的界限。夜游、夜漂、夜宴等夜间经济蓬勃发展,九码头文商旅综合体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文旅融合正在从景点走向全域,从白天延伸到夜晚,从观光扩展到消费。深度互嵌的文旅融合创造了新消费场景;在城市露营轰趴中享受夜幕灯火下的松弛感,通过大型演艺《宜昌1938》重温抗战史诗,在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浏览城市记忆。这些体验已经超越了传统旅游范畴,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正在书写一种新可能,文化不是旅游的配菜,而是主菜。当游客为了1元门票而来,带着文化体验而归;当外国旅行商签约合作的同时,也成为三峡文化的传播者;当本地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文旅融合的真正价值得以彰显。
旅游节终会落幕,但文化赋值的长江三峡旅游正在开启新篇章。从“卖景观”到“卖文化”,从“一日游”到“多日留”,从“门票经济”到“体验经济”,这条进阶之路,正是中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作者:远安县旧县镇人民政府 杨佳妮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