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11:49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中的箴言穿越千年,精准锚定了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1985年,我国正式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这不仅是给千万教育工作者的“节日勋章”,更是对中华数千年“尊师重道”文化传统的制度化传承。
尊师重道,从来都是刻在中华文明骨子里的精神密码。孔子“杏坛设教,弟子三千”,开创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先河,弟子们以“夫子之墙数仞”的敬畏追随其左右;荀子在《劝学》中疾呼“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将尊师与国运兴衰直接挂钩;杨时“程门立雪”的谦恭、子贡“筑室于场,环堵之室”的守丧,印证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伦理重量。这些典故绝非封建礼教的余绪,而是源于对“师者塑造人、传承文明”的本质认同,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更是道德的标杆,其地位关乎个体成长的方向,更关乎文明延续的厚度。
教师是文明薪火的传递者,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接续文脉。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道尽了教师职业的无私底色。从《诗经》“关关雎鸠”的婉转意境,到《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胸襟;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师便是这些文明瑰宝的“摆渡人”。他们捧着泛黄的典籍,用通俗的讲解让沉睡的文字“活”起来;他们握着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文明发展的脉络。当学生从“蒹葭苍苍”中读懂朦胧之美,从“赤壁之战”中悟透谋略智慧,正是教师以毕生心力为燃料,让文明的火种从远古传到今朝,从未熄灭。
教师是道德品格的雕琢者,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耐心塑造灵魂。《诗经·卫风·淇奥》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喻君子修养需反复切磋,恰是教师“育人”过程的生动写照。教师的神圣,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塑人”—他们在课堂上讲解“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准则,也会在学生隐瞒错误时轻声说“勇于承认比掩饰更可贵”;他们在课本里分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爱,也会在扶起摔倒的老人时对学生说“这就是践行”。那些课堂上的叮嘱、生活中的示范,如同刻刀雕琢璞玉,让正直、友善、担当的品格,慢慢融入学生的血脉,成为他们行走世间的精神基石。
教师是古今智慧的融合者,以“承古开新”的担当激活文明生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句揭示了文明延续的关键—既要扎根传统,也要吸纳新知。教师正是连接古今的“桥梁”:他们引导学生用《天工开物》的工匠精神看待现代制造业,用“天人合一”的理念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他们让京剧唱腔与流行旋律碰撞,让榫卯结构与现代建筑对话,让《孙子兵法》的谋略思维为商业决策提供借鉴。在他们的课堂上,传统不是僵化的“老古董”,而是能回应时代问题的“活智慧”。正是这种“不泥古、不忘本”的引导,让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
然而,尊师重道从来不是节日里的一句祝福、一束鲜花,而应是融入日常的行动自觉。于社会,当剥离教师不必要的行政负担,让他们能安心“教好书、育好人”;于家长,当理解教师的责任与不易,构建“家校共育”的良性互动;于学生,当铭记师恩、笃学向善,用成长回馈教诲。这才是对“师者”最真诚的致敬,也是对教师节意义最深刻的践行。
“为学莫重于尊师”,教师节的本质,是一场关于“传承”的约定,传承师者的奉献精神,传承尊师的文化基因,更传承“教育兴邦”的永恒信念。当我们以行动守护师道尊严,以真心感恩师者付出,必能让师者之烛越燃越亮,照亮更多人的成长之路,也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作者: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枝江市问安镇人民政府 冯金维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