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06:48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9月6日晚,“唯见长江 最美三峡”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及文化惠民演出在宜昌举行。(记者刘昆 摄)
9月6日晚,“唯见长江 最美三峡”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及文化惠民演出在宜昌举行。演出创新运用长江水面舞台、AI主持、激光特效等元素,打造出“人在画中游,画随江波流”的沉浸式场景,呈现“人景相适、现代活力、视听震撼”的演出盛典。近日,记者采访了总导演秦新民、音乐总监张渠、舞蹈总监纪宝珒等主创人员,探寻这场以长江为舞台演出背后的创作故事。
总导演秦新民:以创新叙事讲好三峡故事
9月6日晚,一场“以江为台、以山为幕”的实景演出,拉开了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的序幕。总导演秦新民近日接受记者专访,详解演出背后的创作思路与初心。
“在长江上搭这么大规模的舞台,全国同类节目里都少见。”此次开幕式的水上舞台是秦新民30多年电视生涯中的首次尝试,也是整场演出的核心创意。葛洲坝平湖段水流平稳,两岸青山作天然背景,营造出“船在江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沉浸感,更能借助水面反射、水幕投影等手段,拓展视觉维度。
团队运用了实时水幕投影、无人机编队、全景激光矩阵等前沿技术——虚拟人物“李白”与“峡宝宝”跨时空对话,引导观众读懂三峡变迁;智能灯光模拟朝霞、江波,用色彩勾勒山形水势。虽然舞台搭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能让艺术与自然共生,让文化根植于这片水土,一切都值得。
从主舞台设计到音乐、服装,每一处细节都藏着“三峡密码”。“交响化的《长江之歌》展现磅礴气势,南曲、五句子山歌等非遗元素融入其中,还有用现代电子音乐重构的川江号子,形成独特的‘峡江音律’。服装造型上,‘发光鱼灯’舞服源自非遗鱼灯舞,‘云朵背架’抽象化三峡云雾,既保留传统神韵,又用现代材料让舞台有流动感。”秦新民说,这些细节都是为了让“三峡味”更浓。
作为土生土长的宜昌人,秦新民对家乡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此次开幕式,他从宜昌文脉中提取多重符号——屈原的求索、昭君的乡恋、纤夫精神、“对我来”航标、太阳人石刻,并用创新方式让这些符号“开口说话”。微短剧《欧阳修续诗》取材于夷陵区的民间传说,通过孩童视角展现欧阳修在夷陵为官时的民本思想。原创歌曲《峡之歌》,把屈原《离骚》的雅、刘禹锡《竹枝词》的俗、山歌的野这三种形式重新谱曲组合,形成独一无二的“三峡声音符号”。八阵图舞蹈以诸葛亮智慧象征串联三国故事,从关羽败走麦城到刘备白帝城托孤,演员排兵布阵时,背景投影浮现白帝城,不用旁白就能讲清历史,比解说更有感染力。
在演出阵容上,采用“专业院团+群众团队”的搭配:既邀请廖昌永等艺术家,以及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等专业团体保障艺术高度;也加入宜昌本地文艺院团、龙舟队、街舞团队等群众力量。
“希望观众看完后,能记住三峡的美、三峡的故事,更愿意走进三峡、了解三峡,这是我作为宜昌人,也是作为导演的初心。”秦新民说。(记者杨春艳、王飞)
音乐总监张渠:用音乐为家乡开一扇窗
“我希望用美好的音乐为家乡打开一扇窗,让更多人走进宜昌、爱上宜昌。”9月6日,宜昌籍作曲家、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及文化惠民演出音乐总监张渠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道出了创作初心。
本届演出以“唯见长江 最美三峡”为主题。在张渠看来,这八个字表达了对家乡发自肺腑的偏爱,“世间风景虽多,而我们独钟于这一片烟火人间。”
生长于长江边的他,自幼看江水奔流、听涛声依旧,至今言及仍心潮澎湃。“我希望通过音乐,让长江三峡的秀美风光‘听’得见,让其厚重历史与岁月沧桑‘看’得清。”
要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开幕式在宜昌成功举办后,再度担纲家乡整场演出的音乐总监与作曲,张渠坦言:“时间紧,任务重,几乎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
与以往的演出创排模式不同,本次开幕式的节目由一条清晰的剧情脉络串联,其中11个节目是为本次演出“量身定制”,另有3个节目经改编后融入剧情主线。“可以说,这是一场为宜昌量身打造的演出,诚意满满、干货十足。”
短短两个月的创作周期,如此庞大的原创任务,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张渠说:“我的底气,来自我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对家乡的熟稔与对本土音乐的深刻理解,省去了大量采风与消化素材的时间,让他一开机便进入状态,高效输出。
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他始终紧扣一个创作主轴:用现代表达激活传统基因,让本土音乐焕发年轻光彩。在新作《宜昌行》中,他在现代流行旋律、电子舞曲节奏中巧妙融入宜昌山歌元素,通过变奏手法、方言词作的点缀,让作品既弥漫地域风情,又流淌着时尚气息。
而在重新编配经典民歌《三峡情》时,他借鉴流行音乐语汇,以新颖和声与乐器组合为其披上“新装”,使这首老歌更贴合当代审美,更容易被年轻人传唱。
“开幕式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扇窗。”张渠希望透过这扇窗,让世界听见宜昌的声音,让作品真正“流”开来、“传”下去。(记者杨婧)
舞蹈总监纪宝珒:武术舞蹈结合还原千年战阵
9月6日,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及文化惠民演出主舞台上,演员化身蜀军,身披铠甲、手持重盾,随节奏不断变阵,尽显威严;浅水舞台区,河南塔沟武校的武术演员持枪而立,一招一式刚劲有力,长枪拍击水面激起浪花,响声清脆,动人心魄,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磅礴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曾担任中央电视台舞蹈总监的开幕式舞蹈总监纪宝珒介绍,功夫舞蹈《八阵图》以诸葛亮在三峡夔关巧布八阵图的三国典故为核心,融合武术与舞蹈两种艺术形式。“节目共有60位舞蹈、武术演员参演,另有40位合唱团成员配合演员完成阵型变换,众人协作,共同呈现这场视觉盛宴。”
该节目的最大亮点在于舞台的立体式呈现。靠近观众席的浅水舞台区,以长枪武术表演为主,凸显刚猛气势;主舞台上,“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等八个经典阵法轮番上演,变化莫测。前后舞台呼应,营造出气势恢宏的战场氛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演员们身着的盾牌与铠甲,总重量超10斤。在负重状态下,既要保证队形绝对整齐,又要确保每个动作精准到位,排练难度极大。”纪宝珒坦言,为追求最佳节目效果,演员们加班加点练习,如今得到现场观众的认可与掌声,所有付出都值得了。
谈及节目筹备,纪宝珒透露,为提升专业性,团队特意邀请河南塔沟武校的武术演员加盟。但受限于仅半个月的排练周期,宜昌与河南的演员前期只能通过线上沟通、分头排练,直至开幕式前两天才完成首次“合体”彩排。“令人惊喜的是,首次合练便达到了理想效果,最终呈现远超预期。”
此外,节目还巧妙融入无人机等现代科技元素,生动还原三国战场惊心动魄的场景,让观众在观看演出的同时,感悟中国传统智慧中蕴含的深邃哲思。(记者高然)
一级演员李光复:在宜昌实现文化上的两次尝鲜
“上次来宜昌,我在长江游船上朗诵《橘颂》,在秭归吃了美味的橙子,留下深刻印象。”9月6日,一级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李光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到宜昌实现了文化上的两次尝鲜:艺术上的尝鲜和味觉上的尝鲜。
作为民间故事微短剧《欧阳修续诗》中欧阳修的扮演者,为了契合节目主题,李光复特意穿了一身布衣。“过去我们理解的欧阳修,是一个文人、一方县令,会有一种‘端着’的、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次表演的欧阳修,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文人。节目轻松、活泼,但讲述了一个深刻且有文化内涵的故事。”李光复认为,这样将民间故事活化利用,以微短剧的形式呈现于舞台,非常新颖。
真实的欧阳修究竟是怎样?李光复认为,可能也不全是节目表演、史料记载中的模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态度和生活态度,我在演绎时,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他说,欧阳修这类历史文人,不应该只停留在故纸堆里,给人留下“不近人情”的刻板印象。我们学习古典文学时,应该加入自己的理解,让文人形象更活泼丰满,便于年轻人接受。而这也是他塑造人物的初衷。
南以鱼为鲜,北以羊为鲜。这次来宜昌,李光复还品尝了特色美食——肥鱼。
“特别惊艳!宜昌肥鱼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鱼。”过去,李光复因为无法习惯土腥味,几乎不吃鱼。“宜昌的肥鱼没有土腥味,浓香扑鼻,太好吃了。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想要记住那里,除了记住当地的人,还有舌尖上的记忆。”(记者陈飞)
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因歌结缘相会宜昌
9月6日晚,在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及文化惠民演出中,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以一首《夔门》演绎长江三峡的自然奇观,配合现场的烟火秀,让现场观众感受到“夔门天下雄”。
石倚洁是第一次来到宜昌。“其实我没有见过夔门,当我知道要唱这首歌时,就赶紧查阅相关资料,详细了解夔门在哪里、有什么样的景色等。”石倚洁说,有关夔门的视频让人震撼,正如《夔门》歌词所写“观霸气威震,一门铸就万里江魂”。
石倚洁介绍,《夔门》这首歌曲是由此次开幕式总导演秦新民作词,音乐总监张渠作曲,特意为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全新创作。
“演唱《夔门》与以往演唱有所不同。”石倚洁说,虽然他是男高音,但是偏向于轻型抒情的男高音。“唱《夔门》时,我觉得歌曲是要传达夔门的豪迈、雄伟。我的声音清亮,演绎风景类歌曲是契合的。但我在试唱《夔门》时,总觉得少了点气势,后来特意调整声音,把‘锐度’放下来,才感觉贴切了一点,能展现夔门宏伟霸气的状态。现场大家在听歌时,会发现我比平时唱美声的时候力度更大一点。”
比较巧合的是,演出当天正是石倚洁的生日。“每年,我都会把生日空出来,留着时间跟家人一起度过。”前不久,当石倚洁接到这首歌时,就被这首气势恢宏的歌曲深深吸引。“当了解歌曲会在宜昌长江水上舞台演绎时,我更觉得应该来。”
谈及对宜昌的印象,石倚洁赞不绝口。“当天我特意去逛了逛,品尝了宜昌的特色美食。宜昌的红油包子、宜昌肥鱼、鱼头火锅都超级好。”石倚洁说,宜昌是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非常宜居。羡慕宜昌人能在山水之间幸福生活。(记者陈飞)
青年歌唱家扎西顿珠:以现代音乐诠释宜昌千年文脉
“行,看了无数景,还是宜昌行。拜屈原,敬昭君,人杰地灵……”9月6日晚,在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及文化惠民演出中,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歌唱家、一级演员扎西顿珠以一首欢快的《宜昌行》,将观众的热情推向顶点,现场沸腾如盛夏。
“我与宜昌的缘分早已种下。”扎西顿珠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小时候从书中了解到三峡大坝,心里就种下了向往的种子;大学时,来自宜昌的同窗常与他聊起家乡的山水、风物与传说,那些娓娓道来的故事让他对宜昌有说不清的亲切。“如今屡次因工作或旅行来宜,都像是一场久别重逢。”
《宜昌行》是秦新民作词、张渠作曲,为此届旅游节量身打造的原创歌曲。扎西顿珠透露,这次合作是他与张渠继《杨靖宇》后的二度携手。“我们很有默契,从拿到作品开始,我就不断和秦老师、张老师沟通,希望把这首歌背后的文化意蕴唱出来,也希望通过我的声音,让听众不仅听到旋律,还能‘看见’宜昌、‘感受’宜昌。”
《宜昌行》节奏明快、旋律新颖,融入了大量年轻受众喜爱的元素:电子音乐、街舞表演,甚至现场DJ打碟,空中飞人穿梭而出……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激烈碰撞,却又和谐相生。
在原谱基础上,扎西顿珠也注入了不少属于他自己的“二度创作”。“我在副歌部分加入了一些民间小调式的呼应句,尾声处邀请民间艺人同台对唱——这些都是原谱中没有的。”在他看来,作为年轻一代的歌者,既要大胆唱出新时代的脉搏,也不能忘记向传统经典致敬。
扎西顿珠说:“唱这首歌,我最希望的是它能成为一扇窗,让世界各地的人通过我的歌声认识宜昌、走近宜昌、喜欢宜昌。”(记者蔡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