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07:02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图为小坳子小学开学升旗仪式。(记者李博言 摄)
9月1日9点,长阳大堰乡小坳子小学,国旗在百年银杏树旁冉冉升起,9名教职工和9名学生整齐列队,国歌声穿透晨雾,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新学期第一天,记者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这所藏于大山深处的宜昌市学生人数最少的小学。
早在两个小时前,校长马凤华就已在校门口守候孩子们的归来,“今年我们有两个班,二年级3个孩子一个班,四年级6个孩子一个班,最小的7岁,最大的10岁。”
“校长早上好!”清脆的童声划破了山间的宁静。二年级的两个小姑娘覃沐缘和帅文娟,手拉着手蹦蹦跳跳地走来。
“我很喜欢上学,这里有我的好朋友,老师还会给我们扎漂亮的辫子。”覃沐缘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帅文娟在一旁用力点头。
这座山村小学里,电子白板、远程教学设备一应俱全。
“我们学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马凤华说,虽然学生少,但十门课程一门课都不少。通过“专递课堂”,孩子们还能与长阳实验小学、大堰文曲星希望小学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午间时分,食堂阿姨将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窗口。马凤华细心地看着每个孩子打好饭菜,最后才端起碗坐到吃饭慢的二年级学生对面。
“每人每天15元的伙食标准,9个学生一天的伙食费总共135元,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马凤华翻着记账本说。
小坳子小学的历史可追溯至晚清时期。这座历经私塾、高中、初中、完全小学等变迁的百年老校,如今随着生源减少,虽已成为教学点,但教育的薪火从未中断。
在这里,老师都是“多面手”,为了迎接新学期,老师们提前10天就到校打扫卫生、布置教室。他们不仅是承担多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放学后,还要照顾寄宿学生的生活起居,从梳头、叠被到增减衣物,老师们无微不至。
“虽然孩子们自理能力相对来说不错,但毕竟还是小了点。”兼任二年级、四年级两个班班主任的周兴旺说。
今年教学点的学生从去年的14名降至9名,送孙子上学的老人时常担忧,“学校要是撤了,娃娃就得去乡里住读,那么小的孩子怎么照顾自己?”
“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学校就要办下去。”长阳大堰学区党总支书记、校长向秦群说,农村留守学生比较多,保留这个教学点,也是为了让周边学生就近上优质的小学,而且无论是老师配备,设施设备配置,还是课程的开设,都和城区、乡镇一样。
这个承诺让周边村民吃下了定心丸。为了这个承诺,9名教职工选择了坚守。他们中,有人已任教30多年,也有人刚从重庆而来。年轻教师黄潇敏说:“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就决定留下来。这里虽然偏远,但有教育的本真。”
银杏树下,孩子们观察菜苗生长、拔除杂草,这方天然教室让劳动课变得生动而真实;足球场上,孩子们酣畅奔跑,汗水在阳光下闪烁;多功能教室内,悠扬的琴声伴着五彩的画笔,孩子们用音乐和色彩描绘心中的世界……
虽然身处大山,但师生们的目光始终望向远方。“这些孩子最终要走出大山,我们要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差距不太大。”马凤华说。
夕阳西下,9个孩子的笑声在山间回荡。这所学生最少的学校,用最完整的爱,守护着每个孩子的求学梦,也守护着大山里的教育希望。(记者杨雪、李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