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20:53 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胡伟龙 人阅读
连日晴热,炽热阳光下,位于东湖高新区高新大道旁的中建三局总部办公楼内部凉爽宜人。然而此时,大楼空调用电却并非取自电网,而来自光伏发出的绿色电能。
中建三局总部办公楼成为国内首个大型既有建筑零碳建筑改造示范。 记者范芃 摄
近日,由在汉央企中建三局开发的中建科技产业园H地块总部办公楼荣获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颁发的“零碳建筑”称号,成为国内首个大型既有建筑零碳建筑改造示范。
这座大楼如何做到“零碳”?8月28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这里,实地“解码”一座建筑如何绿色转型。
楼顶发电楼旁储能,年提供200万度“绿电”
中建三局办公楼楼顶、连廊上安装了光伏板,平均每年可发“绿电”200万度。 记者范芃 摄
在中建科技产业园,一组由连廊连接的方正造型办公楼群雄伟气派,中建三局总部大楼位于连廊中央,它建成于2017年,共20层,建筑面积达11.7万平方米。
“作为一家建筑企业,我们从自身改起,就地试验”,中建三局数字工程有限公司数字能源事业部总监刘锋告诉记者,零碳建筑是我国推进“双碳”目标中的新兴产物,它要求相比同类建筑在运行上降低碳排放量45%以上,具有负荷调节能力,并实现全电气化。目前我国已有25座新建、待建零碳建筑。中建三局总部办公大楼就地改造,填补了我国既有建筑零碳建筑改造的空白。
将一座建成投用已7年的大楼零碳改造,无疑是个复杂工程,刘锋形容:“就如同再造一副人体系统,打通全身器官。”
高空俯瞰,中建三局办公楼楼顶、连廊上,1.4万平方米单晶硅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阳光充足时,它们每小时可产生2000度电,平均每年可发“绿电”200万度。
单晶硅光伏板布满大楼楼顶及连廊。 记者范芃摄
然而,光伏发电受天气影响大,如何让“绿电”稳定供能?中建三局总部办公楼一侧,记者找到答案——只见5个2米多高的方形箱柜上指示灯闪烁,这里是总部大楼建筑储能设备。
刘锋介绍,储能设备就像一组大型充电宝,能将日间多余的光伏发电存储起来,在用电高峰时段供电,既能削峰填谷,又能弥补光伏发电不持续、不稳定的缺点。这组储能设备充满最大蓄电1000千瓦时。“最近连续晴天,光伏发电量大,每天为大楼提供1万多度的‘绿电’供给,相当于降碳5.4吨。”
夏季制冷冬季供暖,污水处理厂尾水变成能源
“零碳建筑”不仅要提升自身“绿”的含量,还要物尽其用、能用尽用。本是处理达标后直排入江的尾水,如今也被大楼当作了节能降碳的“宝贝”。
中建产业园综合能源站是中部地区首个以污水热能回收为主的综合能源站。 记者宋磊 摄
中建产业园综合能源站位于该园区一角地下空间,记者来到这里,只见泵机轰鸣,粗大的钢管纵横其间,如同一个生产车间,这里连通周边的豹澥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是中部地区首个以污水热能回收为主的综合能源站。
尾水如何再利用?“从水温差中提取能量”,中建三局数字工程有限公司光谷之星能源改造项目经理柯伟解释,大楼目前使用水源热泵为空调、供暖设备等供能,其原冷却水系统夏季温度为30~34℃,污水处理厂尾水夏季温度一般为20~26℃,原冷却水通过与尾水换热,降低了6~10℃温度,减少了空调所需电能。同理,冬季也可从温度更高的尾水中提取热量供暖,减少能耗。
“那些尾水没有白白排江,而是通过余热再利用转化成了新的能源。”柯伟说,这座能源站如同“零碳大楼”的心脏,每日可将6万吨尾水转化为无形的能源,夏季制冷功率达1.44万千瓦,冬季制热功率达1.59万千瓦。
“AI能源管家”让园区、机关、医院也能变“零碳”
在中建三局总部大楼北侧的中国建筑科技馆四楼,一间宽敞的大厅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数据实时跃动,工作人员正专注监控着各项能源动态。
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零碳智慧运营平台”正全面应用于其总部大楼的自动化能源管理。 记者宋磊 摄
这里是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零碳智慧运营平台”的中枢,该平台是一款适用于大楼、园区、医院、学校等多类场景的综合能源运营管理系统,目前正全面应用于中建三局总部大楼的自动化能源管理。正如中建三局天工云碳事业部总经理杨秋昊所说:“它就像一位聪明的能源管家,精准调度每一度电、每一份冷热。”
工作人员正在监测中建三局总部大楼能源运用情况。 记者宋磊 摄
杨秋昊介绍,为实现高效能源管控,大楼内安装了3000个传感器,对1.5万个点位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秒级采集、分钟级预警、小时级调控”。基于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平台借助AI算法预测未来时段的能源供需,自动生成最优运行策略,指挥各类供能与用能设备。例如,通过分析天气状况与历史能耗,系统可预测未来24小时建筑对电、冷、热的需求,提前制定能源调度计划。这一策略在不影响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能将整体能效提升15%—20%。在办公区域,系统还能依据自然光照与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灯光开关和亮度,相比传统照明,节能超过35%。
大楼还完成了一系列节能改造:新风系统加装热回收装置,在夏季通过室内外空气热交换减轻中央空调负荷;电梯新增势能回收设备,将下行时产生的势能回收储存,并按需转化为电能再次利用。这些技术改造带来整体节能25%,年节电量约14万度。
据权威机构测算,中建三局总部大楼通过“零碳智慧运营平台”与配套改造,综合碳排放降低约45%,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00吨。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这为我们明确了目标和路径。”中建三局城市投资运营公司综合能源事业部总监施飞表示,中建三局将积极联动相关企业与单位,推动“零碳智慧运营平台”从零碳建筑走向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打造“零碳园区”“零碳机关”“零碳医院”“零碳酒店”,使其在全国落地、广泛生根。
(记者宋磊 金涛 通讯员汪绪普 邓浩 视频:记者范芃 熊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