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08:52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当外卖小哥赵耀在宜昌城区港窑路的小哥公寓里吃着肉末合渣、与家人视频通话时,位于西陵区的商校青年安居项目也在前不久迎来首批意向登记者。这两个看似不同的住房保障项目,正在共同描绘宜昌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城市包容性。这座城市正在用实践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让每个奋斗者都能体面地安居?
小哥公寓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精准捕捉到了新就业群体的真实需求。月租最低175元的定价,楼下配套的车棚、食堂、超市,以及专门设计的共享厨房,每一个细节都直击外卖小哥的痛点。这种量身定制的服务,远比简单提供补贴来得更有温度。
青年公寓则展现了另一种思路。1100元-1800元的租金梯度,43-67平方米的四种户型,满足了不同收入青年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这些公寓都在老城中心地段,通勤时间缩短,真正考虑了年轻人的生活节奏。
这两个项目都体现了以需定供的精细思维,不搞“一刀切”。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住所,更在于构建社群。小哥公寓里,外卖员们自发成为“流动网格员”;青年社区中,共享空间将成为邻里交往的孵化器。这也契合了现今城市发展的逻辑:住房保障不仅要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更要让每个群体都能找到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从更深层次看,这些项目正在重塑城市的人才竞争力。当一座城市既能给外卖小哥提供175元的床位,又能为青年人才提供1800元的精装公寓,它传递的是一种“人人皆可安居”的城市态度。这种态度可能比许多人才引进政策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它告诉每一个奋斗者: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在这座城市体面地生活。
当然,如何确保保障房源的可持续供应?如何平衡市场化运营与保障功能?如何让更多群体受益?这些问题都需要持续探索。
当外卖小哥们结束一天的奔波回到温馨公寓,当青年人才在共享空间里碰撞思想火花,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个安居梦的实现,更是一座城市正在形成的温度与厚度。这种温度,终将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