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将军故里绘就共富新画卷 ——宜都松木坪镇江家湾村以红色资源推动乡村振兴

2025-09-01 06:02 来源: 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编者按: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组织记者深入一线,踏访抗战期间发生红色历史故事的宜昌乡村。本报今起推出《赓续红色血脉 见证乡村巨变》专栏,通过历史纵深感的故事讲述,今昔对比反映发展巨变,展现宜昌市乡村振兴成就和群众幸福生活。

8月28日,记者驱车进入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村看到,这个红色山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明亮的柏油道路贯穿全村,沿路分布的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一望无际的田野稻浪飘香……在村中心的将军广场上,贺炳炎将军的雕像巍然屹立,见证着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江家湾村将军广场上屹立着贺炳炎将军雕像。(记者方勇华 摄)

作为开国上将贺炳炎的故乡,江家湾村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过去,由于地处偏远、产业单一,这里曾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如今,这个红色村庄通过打好“红色牌”和“绿色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是我们利用旧厂房改造的贺炳炎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今年已经接待了200多个参观团队。”江家湾村党总支书记刘勇指着修缮一新的展馆介绍道。近年来,该村累计争取各类资金1000余万元,系统打造了包括贺炳炎老屋、将军广场、宣誓广场、将军雕像和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在内的“五位一体”红色教育基地。

宜都市文化和旅游局驻江家湾村第一书记周保平(右一)给游客讲解贺炳炎上将生平事迹。(通讯员蔡俊敏 摄)

这些红色景点不仅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更带动了全村旅游业发展。据统计,今年以来,江家湾村已接待参观学习团队2.4万余人次,带动农特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等收入超过 15万元。

粮油产业是江家湾村的支柱产业。走在田埂上,稻香扑鼻而来,刘勇抓起一株稻穗说:“别看我们是个山村,粮食生产一点没放松。通过合作社机械化种植,今年全村共种植精品粮油500余亩,产量达到2.5万公斤。”

针对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状,江家湾村成立宜都市响潭口农业专业合作社,推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的生产模式。目前,全村水稻、油菜等主要作物机械化作业率达95%以上,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还使粮油产量稳步提升。

随着红色旅游人气的提升,村民们纷纷吃上了“旅游饭”。村民姚晓玲以前在外务工,看到村里红色旅游产业兴起后,回村改造自家房屋办起了农家乐,“生意不错,周末经常要接待十来桌客人,家里的土鸡、蔬菜都成了抢手货。”据了解,像姚晓玲这样通过旅游相关产业实现增收的村民,在江家湾村已有50多户。

更令人欣喜的是,红色旅游还带动了特色农产品的增值。当地村民生产的苞谷酒、土蜂蜜、冷水米、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通过旅游产业链销售,价格比平时高出20%以上。

夕阳西下,将军广场上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农家乐里飘出阵阵菜香。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正通过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的交融发展,绘就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生动画卷。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乡村振兴故事在这里书写,江家湾村正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向前。(记者方勇华、通讯员周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