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爱中国丨七夕不只浪漫,更需寻回“乞巧”本源

2025-08-29 11:37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织女的传说,跨越千年时光长河,依旧在岁月里闪耀着动人光芒。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浪漫意蕴的存在,七夕不仅有“乞巧节”“女儿节”的雅致别称,更承载着鲜活的文化内涵。每逢七夕,人们聚在一起拜织女、吃巧果、扎巧姑、晒衣晒书,举办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丰富多彩的乞巧活动,形成了涵盖“乞巧”“祈福”“爱情”等多重寓意的深厚民俗文化。

漫步历史长廊,七夕的印记在时光里愈发清晰。我们仿佛能看见汉代宫女于月下凝神穿引七孔针的倩影,能听见唐代诗人林杰笔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婉转吟诵,更能想象宋代市井间“乞巧市”里,彩线、绣品、巧果琳琅满目,人声鼎沸的热闹盛景。这些绵延千年的习俗,绝非简单的仪式重复,而是深深镌刻着中华民族勤劳务实、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这份对“巧”的执着,与当下我们倡导的工匠精神、职业美德,早已在文化脉络里悄然相连,一脉相承。

这个起源于汉代的节日,其文化内核远比“爱情”二字更加丰盈。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浪潮冲刷下,“乞巧”“拜织女”等传统习俗逐渐被遗忘,玫瑰与巧克力的消费狂欢,几乎淹没了古老节日的本真,让七夕沦为商家口中“中国情人节”的促销噱头,失了原本的文化分量。

如今庆祝七夕,不该只停留在商业包装的浪漫消费里,更应拨开喧嚣,回归文化本源,将传统智慧创造性转化为契合现代人精神需求的新形态。我们可以借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东风,让“穿针乞巧”的指尖之趣、“制作巧果”的烟火之味走进社区、走进生活,让人们在亲手参与中重拾“乞巧”的独特魅力;可以通过经典诵读会、非遗展演等活动,细细解读七夕诗词里的细腻情感,让“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忠贞与深情引发当代人的精神共鸣;也可以组织晒书雅集、读书分享会,延续古人晒书曝卷的传统,让对知识的敬重与传播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当我们在七夕之夜仰望星河,眼中不应只有爱情的浪漫,更该看见文明的光彩。让穿越千年的乞巧智慧照亮现代生活,让传统的种子在现代社会开出创新之花,这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与弘扬。这个七夕,愿我们不只与浪漫约会,更与传统里的巧思、智慧相约,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重焕生机,成为滋养我们精神世界的一汪活水,永不干涸。

作者: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枝江市委宣传部 陈喆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