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06:25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8月27日下午4时,远安县洋坪镇马渡河村党支部书记曾群芳刚布置完柑橘社会化服务农资供应工作,便匆匆赶往高峰垭柑橘示范园,开启直播推介村里的特早柑橘品种——大分四号。“从上周开始,我的时间基本都围着柑橘转。”她向记者坦言,这颗小小的果子,早已成为全村人的“致富果”。
在远安农业的整体布局中,米、菌、茶、果四大品类构成主导农产品产业矩阵。其中,柑橘产业在马渡河村等地形成显著集聚优势,“马渡河柑橘”更以过硬品质打响知名度,成为当地特色农业的亮眼名片。
马渡河村种橘历史悠久,在这片8.97平方千米的土地上,512户村民共种下8000余亩柑橘,占全村区域面积接近二分之一,与相邻村8900亩柑橘紧密相连,形成万亩柑橘基地示范园。“家家户户靠橘生、依橘富”成为这里的生动写照。
这份“甜蜜事业”的底气,源于独特的自然禀赋。马渡河村境内笕口河段是沮河右岸一级支流,温润的流域气候孕育出优质柑橘。如今,笕口河流域已串联起洋坪镇马渡河村、老君村、南襄城村、百井村,形成“笕口河联建片区”。近年来,当地通过品种改良、整合“笕口”区域统一品牌、延伸产业链,成功打造“笕口蜜桔”品牌,让这份香甜走向国内外市场。
在仨友果业,负责人杨冬云夫妻是村里柑橘产业的“老行家”。他们不仅自家种着40亩柑橘,每年10月至12月还经营着打蜡厂,为柑橘品质“保驾护航”。2022年,村里新建120亩高峰垭柑橘示范园推进品种改良,有着丰富经验的杨冬云主动扛起重任,牵头负责示范园运营。凭借过硬的品质,他家打蜡厂的柑橘不仅销往河北等国内多地,还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让马渡河柑橘香飘海外。
“马渡河村的柑橘口感好、外观也很诱人!”一位东北客商评价道。据村民杨洪斌介绍:“有的客户上门收购。每年到九十月份,收柑橘的车就进了村,一天可以卖出18万斤柑橘,收了第一批柑橘马上又调车过来拖第二批。价格也比较稳定,去年平均2元/斤。”
2024年马渡河片区年产柑橘6800万斤,其中外销2700万斤,销售收入达5400万元,人均从柑橘产业中获取收入可达1.1万元以上。种植大户杨先奎与妻子共同打理90亩果园,去年一年便有30万元收益。“种柑橘能致富”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2022年品种改良基地建成后,村里新增了大分四号特早熟品种,与原有国庆1号、大叶尾张品种形成错季产出,有效延长了销售周期,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为让更多村民享受到产业红利,从去年起,马渡河村推出柑橘社会化服务。整合片区有经验的种植户,组建专业服务队伍,不仅为其他农户提供田间种植服务,还手把手传授管护经验。点单式、半托管和全托管三种模式,精准满足不同农户需求,解决农村劳动力减弱问题。
有着20年种橘经验的杨建忠,是社会化服务修剪队队长。经他修剪的果树,总能实现增收增产,村民们都称他为“果树医生”。村里的五保户杨金波一家3人无劳动能力,38亩柑橘园曾因无人看管陷入困境。自从去年加入社会化服务后,杨金波的果园得到专业管护,不仅顺利收获柑橘,还实现了5万元增收。
作为村里的“柑橘推荐官”,曾群芳更是为产业发展不停奔忙。线上,她借新媒体平台直播卖橘、用短视频引流,吸引游客前来采摘;线下,她每年组织3场柑橘技术培训,帮村民提升种植水平。
“一边抓品质优化,一边抓销售推广,这两件事我会一直循环做下去。”曾群芳说,她要让马渡河的橘香飘得更远,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记者曾雪彬、通讯员余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