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是“翻过浪浪山” 而是成为怎样的“登山人”

2025-08-27 17:44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浪浪山的小妖怪》里,那只总被“再努努力就能走出浪浪山”激励的小猪,让无数人在屏幕前看到了自己,谁不是在各自的“山”下徘徊、攀爬?对刚踏上岗位的年轻干部来说,“浪浪山”更是具体可感,可能是第一次面对村民时的手足无措,可能是啃不下拆迁硬骨头时的深夜辗转,也可能是政策落不了地时的自我怀疑。但就像小妖怪终究会背上行囊,年轻干部也总得找到翻山的法子,那不是硬闯的蛮劲,而是藏在理想里的光、扎在实践中的根、融在担当里的勇。

心里有光,才能在山雾里辨清方向。有位在山区驻村的年轻干部说过,刚去时看到泥泞的路、漏雨的房,总觉得“这山啥时是个头”。直到跟着老支书走了一遍全村,听老人讲“以前连盐都要翻三座山去换”,才突然懂了,前辈们爬过的“山”,比现在陡多了。黄文秀在百色大山里写过“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抗疫一线的青年党员在防护服上画下笑脸,他们心里都揣着团火——那是“为了谁”的答案。年轻干部难免会有“山太高”的沮丧,但只要想到自己走的每一步都连着万家灯火,脚下的石头便成了垫脚石,眼前的迷雾也会透出光亮。就像夜爬泰山的人,知道山顶有日出,再陡的台阶也敢踩上去。

手底有活,才能在陡坡上踩稳脚跟。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同乐村的一名选调生周梦雨分享过她在基层躬身实践中的真实情况:拿着惠农文件用“官话”激情宣讲,抬起头却看到了村民们一张张茫然的脸;自告奋勇调解宅基地纠纷,政策文书里却根本找不到陈年旧账的现成解法……原以为“按图索骥”就能破题,却发现每道难题都暴露出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距。理想方案的全部“失灵”让她明白,基层的“山”,从来不是靠书本知识能翻越的。就像小妖怪为了完成任务反复打磨弓箭,年轻干部也得在实践里练“真功夫”。在乡村振兴的田埂上,得学会把“产业规划”翻译成“种果树能多赚多少钱”;在社区网格里,要懂“张大妈的菜篮子”比“政策条文”更实在。那些第一次组织村民会议时的语无伦次,第一次写报告被改得通红的痕迹,其实都是在给“登山杖”磨棱角。等哪天能笑着跟乡亲们说“你家孙子的学籍我帮着办了”,就知道自己才不是当初那个站在山脚下的新手。

肩上有胆,才能在险滩前迈出步子。那些在防汛救灾中跳进洪水堵缺口的年轻党员,他们用行动证明,担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是平常日子的履职尽责。就如浪浪山里的小妖怪,明知任务难,还是会认真削好每一支箭。年轻干部的“胆”,不是鲁莽,是“该上就上”的清醒。可能是推动审批改革时,敢对“惯例”说“这样不对”;可能是面对群众投诉时,敢拍板“这事我来跟进”。有人怕“担责”,但基层的事,哪有等“绝对稳妥”的?就像翻山遇着溪流,要么等着水退,要么蹚过去,后者或许会湿鞋,却能早一步看到对岸的风景。那些被质疑过的决定、被误解过的坚持,终会在群众说“这干部靠谱”时,变成最硬的“通行证”。

其实啊,“浪浪山”不应该成为一个不得不翻越的指标任务,而是用来一步一步走过的浪漫征程。年轻干部不必怕山高,因为每一步跋涉都在生长力量;也不必愁路远,因为理想、实践、担当这三样“登山装备”,会陪着我们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就像结局里,小妖怪终究会走向新的远方,那里或许还有山,但他已经学会了如何带着勇气,慢慢走。

作者:宜昌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 席梦乔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