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宜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2025-08-27 06:5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多年来,宜昌一直高度重视长江大保护工作,得到省委“长江大保护的生态标杆”的高度肯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宜昌长江大保护重要内容。聚焦省委赋予宜昌的重要定位,需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继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为长江大保护增添亮色。

以整体思维推进本底调查工作,摸清保护家底

通过本底调查可以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全方位了解生物种类、种群规模、种群栖息地和濒危保护物种生存情况。继续推进本底调查工作。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应在2024年调查基础上继续推进相关工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方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本底调查进度,对本底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积极解决调查过程中的问题。多渠道筹集调查资金。积极整合现有财政补贴,明确资金用于调查工作,降本增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拓宽资金申请渠道,积极谋求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资助。联系有关三峡库区的重大、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争取课题组携项目资金赴宜开展本底调查工作。建立常态化调查机制。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全面系统制定本底调查范围和内容,严格执行调查方案并商议下一轮调查范围和时间;制定调查工作奖惩机制,保障调查工作高效有序推进,提高合作方开展本底调查效率。

以统筹兼顾推进保护地建设,提升保护能力

优化建设迁地保护设施。完善迁地保护地科研基础设施、绿色保护通道、监测网络体系和信息传输平台建设。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转移濒危物种入园,提高养护能力。通过智能监测体系进一步扩大珍稀物种的搜寻范围,及时进行迁地保护,确保生物更好繁衍栖息。加快建设生态廊道。以大老岭、五峰后河、长阳崩尖子三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搭建生态廊道,连通碎片化生境,形成辐射全市4633.54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的大型自然保护地,扩大生物栖息地和活动范围。建强迁地保护体系。加大对三峡库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扩充三峡植物园、绿萝植物园等现有植物园的规模。通过建设动物园、水族馆,进一步提高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收容能力,完成多种群、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全域视角推进法治环境建设,健全保护制度

加快法律法规出台。宜昌市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建设。研究起草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完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和管理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野生动物种群调控和致害补偿制度。结合当前实际需求,不断修改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推进司法专门化建设。建立监管信息通报机制,出现司法纠纷和法律问题时,司法部门应快速通报,实现信息互通,为开展执法相关工作提供支撑。倡导修复先行环境司法理念,创新具有预防、修复功能的司法机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裁判案例库。推进常态化联合执法。建立以各级党委、政府为牵头单位的执法协调机构,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活动。利用已有的“林长+”“河长+”联合执法经验,设立“生态+”执法队伍,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执法。

以系统观念构建协同保护机制,凝聚保护合力

推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宜昌市人才政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人才引进;利用好三峡大学等高校科研平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人才“引育留”工作,培养一批熟悉宜昌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积极投身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鼓励企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号召社会组织参与日常保护工作,通过公益基金会组织志愿者定期开展“洁净长江”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发挥社会组织的带动作用。结合全国生态日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抖音、微信等宣传渠道,提升群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定期组织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国内外“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等会议,学习国际前沿技术,拓展保护经验和方法。邀请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来宜开展学术讲授,积极争取大型生态学大会来宜召开,提升宜昌生物多样性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建立联系,积极寻求国际力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中共宜昌市委党校  解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