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6 06:4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8月20日,在枝江市绿景鑫水稻专业合作社1000多亩再生稻田地里,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开镰收割。(通讯员陈黄奎 摄)
眼下,枝江市再生稻头茬陆续成熟,迎来收割期。在安福寺镇、董市镇等主要种植区域,稻浪翻滚、机械轰鸣,田间地头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在安福寺镇五家畈农业合作社的稻田里,两台大型收割机正来回穿梭。沉甸甸的稻穗迅速脱粒,很快便在运输车上堆成小山。合作社理事长邹宏芹说:“合作社今年种植再生稻200多亩,头季亩产预计达1100斤。头季收割后,稻桩上的新芽还能继续生长,预计二茬能收获600斤到700斤。”
据介绍,再生稻是一种“利用收割后的稻茬继续发苗长穗”的种植模式。头季稻收割之后,留下一定高度的原稻桩,进行管理,让其继续生长,稻茬重新发苗结穗,实现“一种双收”。跟原来种双季稻相比,中间省去育秧、插秧等步骤,既可以减少工时和成本,又可以提高农田的亩产量。
坐在收割机驾驶室的陈国强,双手稳稳握着操纵杆,目光不由自主跟着输送带里流淌的稻谷移动。他不只是合作社的农机手,还是带着50亩土地入股的农户。今年,他把自家的田地都加入了合作社,跟着种起了再生稻。看着眼前这台忙碌的机器,他感慨万分:“往年自己种稻,天不亮就得往田里跑,薅草、打药、看水,忙得脚不沾地。今年把50亩地入股合作社种再生稻,省心多了。夏天打药用无人机,比自己背着药桶省事太多,而且每亩地比往年大概能多收100斤到200斤谷。”
再生稻收割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为确保此次收割顺利进行,保障第二季再生稻的良好生长,枝江市农机服务中心的专家也来到田间地头,为合作社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枝江市农机服务中心副主任张静斌解释道:“再生稻收割要注意把握好收割时间和留茬高度,尽量减少机械对作物的碾压。”
董市镇泰洲村、金龙村、五岭村等水稻种植大村也在抢抓晴好天气收割。8月20日,在枝江市绿景鑫水稻专业合作社1000多亩再生稻的田地里,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金色的稻浪中来回穿梭。
刚收割上来的稻谷被送入该合作社水稻产业一体化中心烘干厂烘干,从田间到仓库,水稻全产业链高效运转,确保粮食加工过程中的品质稳定与高效运作。
在相隔稻田2公里处的烘干车间内,满载湿谷的货车陆续抵达,经称重、卸货,金黄的谷粒倾泻而下,汇聚到下粮口中,通过提升机和传送带被送入烘干塔中进行烘干。随后,这些谷物还会通过筛选等过程存储到粮仓内,做到了应收尽收、即收即烘,实现了从收割到仓储“零时差”,保证了粮食质量。绿景鑫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艳平说:“后期会将稻谷运输到大米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包装,再发往陕西、成都等地各个商超进行销售。”
再生稻的种植,既是一笔实实在在的“增产账”,更是一本看得见的“省心账”。它展示了枝江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凸显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实践成效。随着再生稻逐步推广和产业链持续完善,枝江正走出一条产量与效益共赢、技术与传统融合的农业现代化新“稻”路。(通讯员陈黄奎、丁绮梦、谢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