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千里眼”看透“风雨无常” “矩阵协同”助力灾害应对 12部天气雷达守护宜昌平安

2025-08-23 06:3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当8月汛期的暴雨,如瓢泼般倾泻在宜昌的群山与江河之上,扎根于高山之巅的天气雷达矩阵成为了守护城市安全的“千里眼”。

它们以无声的坚守,在数据之海穿梭,用科技的力量将“风雨无常”变为“防有可防”,为这座城市筑起一道看不见的防线。

它们洞悉莫测风云

8月9日下午的宜昌,天空像被打翻的墨水瓶,浓云在群山间翻滚,一场入汛以来最强的暴雨正蓄势待发。

位于西陵区窑湾乡黑虎山、海拔249米的宜昌国家天气雷达站内,S波段雷达的旋转天线发出低沉的嗡鸣,像一位警惕的哨兵,目光穿透厚厚的云层。

在宜昌市气象台的监测大厅内,气氛紧张而忙碌。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天气雷达回波图,色彩斑斓的色块不断变化,如同一场无声的战斗。气象工作人员紧盯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不时地记录着数据,分析着降雨趋势。

“受对流云团发展影响,预计今天下午到夜间,夷陵区大部分乡镇将出现分散性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8月9日13时06分,宜昌市气象台发出此次强降雨的第一道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多种渠道,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各级防汛部门和广大市民。

“我们的天气雷达矩阵就像一张严密的大网,能够全方位、高精度地监测降雨情况。”宜昌市气象台台长汤淼介绍道,“这些雷达可以探测到几百公里范围内的降雨云团,实时获取降雨量、降雨强度等关键信息,为我们的预报预警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家族”新成员补“盲区”

汤淼口中提到的天气雷达矩阵,既有三峡近坝区、长阳、兴山、远安、夷陵等监测盲区布设的7部X波段雷达,也有远安、枝江等大风易发区增设的4部风廓线雷达,还有宜昌国家天气雷达站现有的S波段雷达,它们共同组成了天气雷达“矩阵家族”。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地形堪称“七山二水一分田”:西部是海拔千米以上的武陵山余脉,东部是江汉平原的边缘,长江穿城而过,三峡库区的特殊地形又让气流运动格外复杂。

“这就像给凹凸不平的地面盖被子,得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才能盖严实。”宜昌市气象局业务管理科科长李芳形象地比喻。

作为宜昌天气雷达“家族”中最老的成员,S波段大雷达就像望远镜,较长的探测距离是其显著特征,它的探测距离可达230公里,是宜昌各种气象雷达里的佼佼者。

但这位“老大哥”也有“软肋”:当电磁波遇到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时,会像被墙挡住的灯光,在山后形成“阴影区”。宜昌西部的兴山、五峰等地,就曾因这种“阴影”导致监测滞后。

2024年,6部X波段雷达陆续加入,彻底解决了“盲区”问题。这些被称为“微距镜头”的小家伙,个头只有S波段雷达的三分之一,但探测精度却高出3倍。安装在长阳火烧坪的X波段雷达,架设在海拔1941米的山顶,就曾精准捕捉了今年7月20日到23日的强降雨,助力256人紧急避险转移。

“S波段雷达看的是‘全景电影’,X波段雷达看的是‘特写镜头’,两者结合,就能把风雨的每一个细节都看清楚。”李芳说。

“矩阵”与城市共成长

从2001年只有1部S波段雷达的“孤军奋战”,到如今1+7+4的“矩阵协同”,宜昌雷达矩阵的成长史,也是一部与风雨博弈、与城市共长的进化史。

每一次设备升级、每一个站点增设,都凝聚着宜昌气象人的智慧与汗水。

雷达矩阵的成长,不仅体现在硬件升级上,更体现在“软实力”的提升。宜昌市气象局与多个部门就智慧农业气象研究、电力气象服务、航道气象监测预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如今,雷达矩阵的守护范围早已超出了防汛救灾。在宜昌的柑橘主产区,果农们每天都会收到基于雷达数据的“农事天气指南”:当预报员根据X波段雷达监测数据,预测未来2小时有降雨时,会通过系统提醒农民“暂停喷药”;当预报员根据风廓线雷达监测数据,分析发现夜间风速将超过7级时,会提示“加固果树支架”。现在,因气象灾害导致的柑橘减产率已在逐年下降。

在长江宜昌段,海事部门根据雷达预测的能见度和风力数据,动态调整船舶航行计划,各类船舶安全畅行长江三峡宜昌江段。在强降雨过程中,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依托精准的气象预警及临灾警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

“雷达矩阵的终极目标,是让灾害从‘防不胜防’变成‘防有可防’。”宜昌市气象局局长姜玉印说。

从最初的“被动应对”到如今的“主动守护”,从单一设备到协同矩阵,宜昌的雷达“矩阵家族”与这座城市一同成长,在每一场风雨来临时,写下“平安”二字。

窗外,汛期的这场强降雨终于止住了脚步,雷达矩阵的天线仍在不知疲倦地旋转。它们的“目光”穿透云层,记录着风雨的轨迹,也见证着一座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记者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