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蝶变见证长江大保护的远安实践

2025-08-22 17:06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今年,“长江大保护迎来了第十个春秋。在长江经济带的壮阔版图上,远安这座位于宜昌东北部的明珠,用十年砥砺耕耘,确保河湖安澜、碧水东流,书写了一部“铁腕治污、绿色蝶变”的生态史诗。

十年治水,刮骨疗毒的生态革命。生态文明事关国计民生,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保护好母亲河,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唯有坚持不懈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方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年前,多家磷化工企业分布在河流沿线,化工围江造成水环境恶化,远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长江大保护攻坚战。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指引下,一场前所未有的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战役在沮漳河畔打响。12家沿江化工企业经历发展抉择,4家永久关闭,6家脱胎换骨实施技术改造,2家整体搬迁。当最后一台设备从江边拆除,远安人用行动践行了对母亲河的庄严承诺。

十年转型,点绿成金的发展嬗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可持续发展一直都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能让城市在未来能源革命中抢占先机。一场交通能源革命悄然改变着城市脉动,在吉星化工集团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清洁生产数据。这家曾经的污染大户,如今已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5.3万吨/年黄磷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每年降低5%的电能消耗和3万吨的污水排放。在东圣集团和西部化工的生产线上,投资7.5亿元的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正将工业固废转化为新产品,预计今年消化磷石膏100万吨,未来将继续投入10亿元,将磷石膏年综合利用量提升到350万吨。这样的绿色嬗变正在远安全域上演,12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梯次培育方阵,六大主导产业在绿色转型中焕发新生。

十年筑基,制度创新的长效护航。制度创新的力量渗透在生态治理各环节。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覆盖全县重点企业,“三线一单”管控体系将全县20%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更富开创性的是黄柏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水质考核奖惩,三年来累计获得生态补偿资金2800万元,专项用于环保设施建设。科技的触角延伸到治理的各个角落。利用“湖北河湖长”APP巡河,河长们仔细检查水质监测浮标,拍摄岸线状况上传系统。这样的智慧巡河已成为全县157名三级河长的日常。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成效显著。河流成了动物的乐园,消失多年的桂花鱼等野生鱼种重新回到了沮河的怀抱,黑鹳、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落户远安,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连续‌11年‌在远安越冬。河流变成了亮丽的风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一河清水,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奔向长江。

江水浩荡,奔腾不息。十年长江大保护,远安以担当为墨、以创新为笔,在长江经济带画卷上书写了“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让我们铭记,每一滴汗水,都是在给母亲河注入清水;每一次坚守,都是为了长江文明永葆生机。

作者:宜昌市生态环境局远安分局 贾敬华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