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4 16:40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近日,在远安县“桃花岛之夜”群众文化活动中,花林寺镇高楼村党支部书记王平化身“首席带货官”,在舞台上妙语连珠推介特色水果;舞台下,印有全村水果采摘时间的定制扇子引发游客争相领取。这看似普通的扇子,实则是精心设计的产业营销秀,秀出了乡村振兴新思维。在农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当下,单纯拼产量、拼价格早已不够,创新营销才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
高楼村作为“水果专业村”,拥有20多个品类、超千亩种植规模,却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市场挑战。这并非个案,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农产品流通不畅造成的损失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0%左右。当供给过剩成为常态时,“量大价优”的老套路就不再有用,农产品销售亟待突破困局。
为此,高楼村打破传统销售模式,将水果展区搬进文化活动,把扇子设计成“水果日历”,同时附加采摘导航、社群团购等实用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消费体验场景,让营销融入生活场景。游客从“看见”到“心动”再到“行动”,每一步都被巧妙引导,却又毫无推销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比硬广推销更易建立品牌认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楼村没有止步于线下吆喝,而是着力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营销网络。线上,驻村“第一书记”张赟化身网络主播,用手机镜头带着网友“云逛”果园,风趣幽默的讲解引得订单纷至。线下,大力改造周边环境,新建美陈打卡点,让果园变身“网红打卡地”,吸引游客拍照留念,在社交媒体上形成良好的传播效应,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据统计,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楼村的实践正是这一趋势的微观写照,证明只有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农产品才能飞得更远、卖得更好。
但流量易得,“留量”难求。近年来,三农领域网红层出不穷,真正实现流量转化的却不多。为此,高楼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新建游乐设施、开展节庆活动等方式,将农业生产转化为休闲体验,让游客“慕名而来、满意而归”。当农业与文旅、电商、社群深度耦合,既提高了产品价值,又带动了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形成“1+N”的产业链效应,这正是将短期“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的关键。
从高楼村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埋头种地”,更要抬头看市场。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只有当更多乡村学会用市场思维经营产业,通过创意营销讲好品牌故事、通过场景构建创造消费需求,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作者:远安县花林寺镇人民政府 张浉浉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