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15:23 编辑:金睿 人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数学阅读能力提出了多方面要求,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与解决能力,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在2025年湖北数学中考试题中体现如下:
1.理解数学问题: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丰富的数学阅读材料,提高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能准确把握数学信息,提取数学问题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完成数学推理和证明的过程。如第8题这个跨学科问题,学生只需认真阅读,提取关键信息反比例函数即可解决。
2.阅读数学符号、图表等:课标要求数学阅读不仅包括语言文字的阅读,还涵盖符号、图表等。学生要能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和用途,能读懂数学图示,能解读数学表格,搞清楚数据间的关系,能理解数学公式,明白其推导过程和应用场景。如第1题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与“<”和“>”的关系。第19题文字信息量大,要求学生读懂条形图,扇形图,表格提供的信息,从而正确解出问题。
3.进行数学推理:课标要求学生需理解数学公式、定理或问题的逻辑结构,并根据逻辑结构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学会从已知条件出发,运用合理的推理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如15题,21题,23题,24题等,考察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
4.了解数学文化:课标要求能阅读数学文献,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和数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感受数学的文化内涵,拓宽数学视野,增强对数学学科的认知和兴趣。第13题以传统窗格为背景考察概率这个知识点,学生只需克服心理障碍,把题认真读完就可顺利解题。20题以月历和幻方为背景,让学生通过阅读,在认真推理,得出结论的同时,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5.培养“三会”能力:课标要求在数学阅读中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通过阅读,学生要能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养成数学思维,并能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如第18题,第22题等。在
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职责之一。
一、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提升解题效率,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题目中各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快找到解题方法。
培养探究意识,通过反复阅读和整合信息,学生可以深化思考,发现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究。
促进核心素养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数学阅读能力的支持。
二、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与障碍
阅读时间匮乏,学生往往更注重解题练习,而忽视阅读训练。
阅读习惯被动,依赖教师的讲解,自主阅读能力欠缺。随着年级升高,数学材料的复杂度增加,学生的阅读适应性不足。
数学语言能力弱,深层理解能力不足,概念理解碎片化,对专业术语、符号和逻辑表达的理解存在困难。
阅读方法不正确,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教师对学生数学阅读的重视不足,训练缺乏系统性。
三、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1.聚焦“数学语言”,强化文本解读能力。概念精读,引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定义、定理,标注核心要素。对比易混淆概念(如“相反数”与“倒数”),通过表格梳理差异,强化阅读时的细节辨析。符号转文字,让学生用口语解释符号表达式(如“a⊥b”),理解符号背后的逻辑关系。图表转模型,面对函数图像、几何图形,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关键信息,面对统计图表,训练提取核心信息。
2.拆解“题目结构”,培养逻辑梳理习惯。针对学生“读题漏条件、理不清关系”的问题,教给具体的读题方法。分层读题,按“已知—未知—关联”拆解。对应用题、几何题,引导学生分三步读:读“已知”,用不同符号标记显性条件(如“点A在圆内”)和隐含条件(如“菱形ABCD”意味四条边相等,对角线垂直等)。读“未知”,明确问题求什么。读“关联”,用线段图、表格、公式等梳理数量关系。
3. 教师合理设计阅读教学,让学生从“被动听”到“主动读”。错题分析,聚焦阅读失误。
4.培养“阅读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采用慢读与复读,克服“浮躁式阅读”。“说题”训练,让学生读完题目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讲什么”、“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解题思路是什么”,暴露理解漏洞。
四、预期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解读、转化、构建逻辑”,逐步提升数学阅读的精准性和深度,为数学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宜昌市兴山县实验初级中学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