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9 22:43 来源:文明随州 编辑:王道远 人阅读
随州地处“随枣走廊”,北接中原,南临江汉,有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三山拱卫,在抗战烽火中成为中原敌后的战略要地。
这片热土,是新四军第五师诞生、成长、壮大的摇篮。在李先念率领下,这支英雄部队以随南九口堰为核心建立了白兆山抗日根据地,形成对日军在华重要据点武汉的战略包围,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光阴荏苒,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新四军第五师抗战烽火淬炼的历史记忆,未随岁月褪色,而是深深镌刻进民族血脉。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群山环抱中的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寻访新四军第五师的抗战印记。
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
九口堰这个在白兆山腹地本不起眼的小村庄,因新四军第五师在此组建而永载史册。
位于九口堰村的孙家大院,几经修缮后依旧保持旧时的模样,青砖黛瓦,飞檐曲水。院门上方挂着1984年李先念同志亲笔题写“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的牌匾。走进院内,五师官兵当年使用过的盒子枪、地图、宣传册一一展陈,机要科、作战室、师长李先念的卧室依然如故。广场上矗立的五师首长雕像似乎无声地诉说当年的战斗岁月……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湖北、河南两省交界的鄂豫边区成为整个抗日战争的前线。日军占领武汉后调集兵力,妄图继续向襄阳、宜昌进攻。
随州南有大洪山、北有桐柏山,南能控制江汉,北能挟制中原,利于阻止日寇的西侵。这样,随州就成为鄂豫边区抗日斗争的最前线。
李先念(左一)在行军途中 资料图
1939年1月,李先念奉中共中央中原局之命,率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160余人自河南竹沟南下,进入鄂豫边区建立抗日武装,首站进驻广水市吴店镇浆溪店。同年2月,游击大队在广水余家店与日军正面交锋,打响了新四军湖北敌后抗日第一枪。这场战斗歼敌数十人,极大振奋了鄂中军民的抗战士气,点燃了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
李先念南下途中,广泛播撒抗日种子,将各地党组织领导的分散抗日游击武装穿珠成串。同年6月,建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实力壮大到5个团。中原敌后产生了第一个游击主力兵团。
1940年1月,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改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遵循中原局的部署,成立新的豫鄂边区党委,并将原鄂中、鄂东、豫南3个地区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豫鄂边区抗日武装队伍发展到近万人。
1940年4月,敌顽向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和地方武装进攻。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中原局电示挺进纵队:“在京、应、安、随一带的部队亦应依据敌情变化,积极向大洪山、随南一带发展。”
白兆山是大洪山伸向东南的一条支脉,以随南为主体,地跨安陆、广水、京山、钟祥四地边界,形成方圆百余里的丘陵地带,在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是开展武汉外围敌后游击战争的理想阵地。
1940年6月,李先念率纵队主力发起开辟随南白兆山的战役。部队攻克洛阳店,击溃当地顽军杨弼卿部。战役结束后,纵队司、政两部从安陆钱家冲移驻随南九口堰孙家大院,纵队直属单位也陆续进驻九口堰周围,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正式创立。随南九口堰成为我党在鄂豫边区发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于2月18日命令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4月5日,新四军第五师在九口堰正式建军,五师将领通电就职。新组建的新四军第五师辖3个正规旅、2个游击纵队和豫鄂区党委警卫团,兵力达1.5万余人,成为一支重要的敌后抗日武装力量。
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李先念坚决执行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1940年6月,枣宜会战中,日军攻占宜昌,并不断向重庆等地实施战略轰炸。值此关头,李先念率领挺进纵队主力在平汉路西(白兆山一带)作战略展开,一举攻占日伪军盘踞的平坝镇,并对这个鄂中战略枢纽进行有效控制。继而又连续开辟了京山南山、襄西和天(门)西敌后战场,把抗日的战火烧到了敌军后方,有力地牵制了日军。
1941-1942年,五师官兵粉碎日伪军多次围剿、扫荡。1941年9月16日,1000多日伪军从烟墩、马坪、淅河进攻白兆山,袭击五师师部,我军经几日战斗将敌人击退。11月11日,李先念在随南古城畈做反“扫荡”、反“清乡”部署,并指挥分布在各地的五师主力对日作战,进行较大的战斗20多次,先后歼敌2000多人。
1943-1945年,五师官兵主动出击、抗击日伪。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新五师已发展到5万多人。部队共与日、伪和顽军大大小小战斗达1260多次,不仅在战略上牵制了日军,而且在战役战斗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
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馆长周立波说,从1940年6月首次进驻九口堰,到1942年6月被迫向鄂东转移,从1945年4月再次进入白兆山根据地,到同年9月离开,新四军第五师在九口堰战斗生活了两年半的时间,他们不仅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进攻,还以白兆山为轴心多次在安陆、京山、广水等地打击日本侵略者。九口堰也见证了新四军第五师诞生、发展、壮大的历程。
五师首长雕像,从左至右分别是刘少卿、陈少敏、李先念、任质斌。
记者:王董斌、刘诗诗、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