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思维构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格局

2025-07-31 16:3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金睿 人阅读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宜昌市远安县以农村土地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推动农业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机械化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注重技术、制度与主体的协同建构,从而推动土地高效流转,破解影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桎梏,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技术支撑,构建土地资源数字治理体系。土地资源数字化是推进规模经营的基础性工程。一是建立全域土地数字地图,夯实规模经营数据根基。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成果为基础,整合遥感测绘、北斗定位、区块链等技术,对耕地面积、权属关系、地形地貌等数据进行动态校准与实时更新,形成覆盖全域的“一田一档”精准化管理体系。二是完善土地分级定价机制,激活流转市场活力。构建科学的分级评价模型,基于市场供需关系与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形成差异化流转指导价格。三是推广“股权化”利益联结模式,推动经营方式转型。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将碎片化土地经营权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数字化股权,建立“农户持股+集体统筹+企业运营”的共享机制。

深化制度协同,完善多维度政策保障机制。土地规模经营需以制度创新破除深层障碍。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度化,将土地连片整治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统筹整合国土整治、水利设施等项目资金,按照“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标准推进农田改造。探索“以奖代补”机制,对完成连片整治的乡镇给予资金倾斜。二是健全产权交易规范体系,制定统一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建立区域性流转价格指导目录,定期发布基准价格区间,遏制恶意抬价或压价行为。三是构建风险防控闭环机制,设立土地纠纷专项仲裁机构,推行“线上调解+线下裁决”模式。将规模经营主体纳入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增强抗风险能力。

激活主体联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新生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规模经营的核心驱动力。一是分层分类培育主体梯队。针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小经营主体,建立“基础培训+技能提升+市场对接”的培育机制,依托农业农村部门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涵盖智慧农业技术等内容的标准化课程体系。二是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优化“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流程,建立由农业农村部门、金融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组成的联合评审机制,根据土地流转期限、经营主体信用评级等要素科学核定授信额度,设立农业经营风险补偿基金,制定基金管理办法与代偿细则。三是强化社会化服务支撑,依托县域农业产业基础,支持成立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公司,整合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农机作业、仓储物流、市场销售等服务资源,针对兼业农户、留守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推行“全程托管”“环节托管”“代耕代种”等多元服务形式。

(中共远安县委党校 杨雅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