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6:26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金睿 人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善用社会大课堂,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区域生态实践,创新构建“一条主线四个系列”的“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育人体系,其基地建设经验为新时代思政实践育人提供了重要镜鉴。
立足宜昌特色 搭建思政实践基地
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以来,宜昌持续推进落实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市域内各单位基于自身职能,扎实开展长江大保护工作,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三峡国家柑橘公园、黄柏河湿地公园、百里荒研学旅行基地等单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振兴、流域综合治理、基层治理等诸多领域创新深耕,形成了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长江大保护案例。为充分利用宜昌长江大保护的丰硕成果,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从2023年开始,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精心遴选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等单位,主动上门沟通协商,设立“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校地协同的方式,将各基地的特色案例转化成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鲜活教学素材,逐步打造成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地。
破解运行困境 构建特色教育体系
“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成以来,针对校地沟通协调松散、资源挖掘阐释粗浅、实践教学实施困难、基地师生互动单一、基地资源共享碎片化等现实困境,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探索提升基地使用效能。
通过设立大思政基地协调机构,加强校地沟通协调和交流合作。校地之间定期开展资源开发、实践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建设研讨。建立校地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基地动态、教学需求、科研成果等信息,方便师生了解基地情况,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通过组建跨学科的教科研团队,深入挖掘阐释基地资源。团队对各基地的思政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编写了专门的思政资源教材和案例集,将挖掘的成果转化为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将多学科知识融入思政课程,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
通过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方案,优化实践教学组织实施。采用参与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建立学习反馈机制,基于学生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效。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准确衡量学生实践教学成效。夯实安全保障措施,保障学生实践教学安全。
通过搭建基地资源共享平台,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根据各基地的特色和优势,统筹各基地的教学案例、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资源,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实现基地资源的高效使用和优化配置,形成教学合力。
依托基地资源 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课程开发、资源发掘、科学研究、实践教学等思政教学活动。开设了《国之重器的生态答卷——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悟三峡工程的生态力量》等特色鲜明的专题思政课,拍摄制作了《植此青绿护长江——从大老岭的转身涅槃解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等“长江思政课”微纪录片,开设了《长江文化》《“宜”见中国》《大美宜昌》3门公共选修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共立项五项校级“长江大保护”专题教研课题,一项湖北省社科普及重点项目,一项202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点课题。教师指导学生以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为素材,参加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高职组)、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短视频组、长视频组比赛,师生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周清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