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思政课”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成效

2025-07-31 16:24 编辑:金睿 人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建设好“大思政课”、落实好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宜昌市各高校坚持“大思政”工作理念,塑造“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以“大思政课”为抓手全面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完善机制,确保“大思政课”育人实效

将“大思政课”纳入高校治理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避免思政教育碎片化、形式化,是高校思考和谋划“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起点,也是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方向。宜昌市各高校始终坚持学校党委对“大思政课”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汇聚全校合力,通过上下贯通、左右联通,创新“三全育人”模式,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一体化贯通,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校内第一第二课堂与校外第三课堂的深度融合。抓好思政课“主课堂”、用好社会“大课堂”、建好网络“新课堂”,构建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中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和协同育人实效。

建强阵地,延伸“大思政课”育人场域

阵地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依托。高校要用“大思政课”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强化“大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面对新的形势,高校要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主动求变。三峡大学探索构建全媒体协同联动机制,以“平台共享、流程共融、生态共建、团队共创”为核心目标,系统整合大学新闻网、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号、小红书、B站等校级官方平台和二级单位宣传阵地,实现优质内容的精准化和个性化推送,推动网络育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模式转变;加强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依托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活动,深度挖掘学校特色育人资源,真正产出点亮学校形象、彰显育人特色、备受师生喜爱的有内涵、有内容、有深度、有影响的网络育人作品。

立足国情,丰富“大思政课”资源供给

用好“大思政课”,讲好大道理,关键是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大思政课”建设要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场域,打破传统“课堂”空间束缚,向广阔且复杂多样的“社会”场域延伸,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轨迹,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育人体系。大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敏锐的观察视角,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意和社会现实,进而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正确认知。高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深入了解国情、党情、民情,切身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用可见可触的成功案例、显著成就、鲜活素材增强思政育人成效。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选取中华鲟研究所等“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实践教学基地,每个基地开设一堂专题课,加深学生对“两山”理论的认识。三峡大学优选三峡工程、葛洲坝等国家重点工程作为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热爱水利事业、立志服务水利行业;通过参与“寻找最美家乡河”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感恩祖国的热情,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整合力量,强化“大思政课”人才支撑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其寻求打造专兼协同的大师资。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和青年思想特点的变化,要实现大目标,建构大课堂,搭建大平台,仅靠思政课教师可能力有不逮。因而,专兼结合、协同高效的大师资就成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支撑。高校不仅要履行思政课专任教师的主体责任,更要调动学校乃至全社会各方力量,推进育人主体的多元融合,汇聚育人合力,凝聚育人共识,提升思政育人成效。湖北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开办 “青春三旅讲堂”,邀请“中国好人”刘发英、湖北省志愿者协会理事潘昌华、国家“金牌导游”马静等各行各业先锋模范进校园分享经验,为学生解除思想疑惑,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聘请多位校外嘉宾担任校外德育辅导员或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常务顾问,对学生的理论提升、专业学习、职业选择等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新人。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孝红  覃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