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17:23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水墨氤氲处,四只无名小妖扛起钉耙披上袈裟,踏上荒诞取经路。8月2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新作上映,将一句“我想离开浪浪山”的想法搬上银幕。《浪浪上小妖怪》豆瓣开分8.6,单日票房破6168万,影院笑声与泪水交织,常光希、周克勤等老艺术家击节赞叹。这群神话经典的“路人甲”,何以撬动如此广泛的共情?答案藏在文化IP的现代转译密码中。当镜头从泼墨山峦移向荆楚大地,中国故事的转译者们,正于文化重峦间踏出新的越岭之路。
《浪浪山小妖怪》的破圈之道,正是传统IP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突围。《中国奇谭》总导演、《浪浪山小妖怪》的监制陈廖宇表示,“在创作上坚持国风,是对中国动画传统与前辈经典的传承,唯有立足本土,才能生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创新。”六百人团队以三重匠心激活西游基因,叙事上颠覆经典,将镜头对准神话边缘的“无名之辈”,让金箍棒下的背景板小妖化身反叛主角,一句“他们能取经,我们凭什么不可以”的宣言振聋发聩;美学上唤醒水墨灵魂,1800组镜头精雕细琢,2000余幅场景图中工笔与泼墨交融,参考山西禅寺古镇建筑群,在IMAX银幕构建出可游历的国风宇宙;情感上引爆深度共鸣,编剧笔下小猪妖没有站在强者那边,也没有继续假扮取经人,而是做回自己,披上他喜欢的印有“降妖除魔”的锦旗,独自迎敌,无数观众被他们的一腔热血打动。二维水墨在数字时代重焕生机,千年故事炼成照见现实的镜子。那些“刷秃鬃毛反被问责”的荒诞苦笑、母亲系在小妖腰间的灌水葫芦,正是中国动画为传统IP开辟的情感甬道,让凡人之痛与神话之光在此交汇。
讲好故事的共性规律深植于多元叙事之中。“浪浪山”作为经典困境的隐喻,其突破正似小妖怪改变形象踏上取经路,将时代议题植入传统基因,方能让千年IP重焕生机。纵观当下实践,红色记忆借场景活化重获温度,湖北潜江拖船埠村依托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军部旧址等一批革命旧址,打造“红色老街+稻田公园+红船书院+红色家庭农场”沉浸式综合体;民俗传说以技术为桥焕新容颜,《聊斋:兰若寺》用毛毡CG重构古井说书场景,使工笔画卷跃为情感纽带;乡土叙事凭真实力量直抵人心,河南卫辉“豆腐姑娘”李福贵作为村里的“流动服务站”,随手记录下走街串巷卖货中的乡村温情互动,收获点赞超5800万次;地域风物经空间再造激活产业,广东高州滩底村借“荔枝驿道”典故打造的唐风酒馆,蝶变为剧组扎堆、游客纷至的“网红打卡地”,靠短剧经济创收500多万元。当一处旧址、一座古桥被赋予时空坐标,静态遗产便化作动态生活场景,这正是“讲好故事”的核心法则,让传统符号与现代痛点共振,使文化基因在技术赋能、产业融合、情感共鸣中建构为回馈乡里、提振经济的具体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2025年4月27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系列新闻发布会,讨论聚焦“建成文化强省、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三大目标定位。展望未来,实施文化创新战略、整体提升支点文化影响力的路径已然显现,真正的故事转译,永远在古老灵魂与现代脉搏的共振中完成,而中国文化叙事范式的时代转型,已悄然在木兰湖畔的“荆楚文化基因库”显现,在“神武峡”“赤黄红”两条国际精品旅游线路中规划,在“荆小楚”等“AI+文博教育”深度融合中破壁。大型舞台剧《三峡千古情》深耕地方文脉,串联大禹开江、屈原问天、赵云救主、昭君出塞等符号,将荆楚历史浓缩为一场精神史诗,把“大爱无疆”“忠勇担当”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直击观众共鸣,实现从“一场秀”到“一座城的流量引擎”的产业联动,刺激文旅消费、实现经济效益裂变式增长。唱响湖北“五个一”的文旅品牌,必须和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荆楚文化、红色文化,做好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阐释,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相结合,让文物“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将文化IP变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旅产品、文化氛围。
浪浪山外千峰竞秀,文化IP的取经路已在脚下延伸。影片落幕,虽未道出小妖名姓,但“赤心不散,众志无名”。此去西行,每个怀文化星火前行者,皆是自己人生的齐天大圣。
作者:宜都“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妇联 刘骞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