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6 07:05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连日来,宜昌持续高温,热浪炙烤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头顶烈日,脚踏热土,在高温橙色预警下依然坚守岗位——他们是宜昌北站的建设者们、江面上的渔政巡江员、穿梭于街巷的垃圾清运工、高空作业的空调安装维修工、忙碌在停机坪上的机场地勤人员、餐馆里的厨师……汗水浸透衣衫,阳光灼伤皮肤,但他们用双手托起城市的运转,用汗水诠释责任与担当。昨日,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近这些高温下的劳动者,实地体验和感受他们的艰辛与坚韧,也呼吁全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理解、尊重与关爱。致敬,每一位在酷暑中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
宜昌北站建设者:汗水浇筑新枢纽
图为建设者们在宜昌北站站前南广场施工。 (记者 林潇 摄)
8月5日下午3点40分,记者来到宜昌北站采访,在站前南广场,看见工人陈永明蹲在水沟盖板旁,一边提着灰桶,一边用抹灰刀匀开灰浆,随后将盖板严实盖到水沟上。
“本地人,干了5个月了。”说话间,陈永明额角的汗珠 “啪嗒”落下,他扯起浸汗的工装擦了把脸。
每天清晨五点半,他和工友们就来到工地,趁着日头没上来赶工,到十点半太阳毒辣起来,就躲进休息室歇息,等到下午3点再开工。
中国一冶宜昌高铁新城站前南广场工程技术部部长滕宇波告诉记者,当前站前南广场已进入装饰装修收尾阶段,现场160余名施工人员正加紧作业,将于近期完工。
在宜昌北站站房二楼,清洁工人郑秀英和搭档赵春祥驾驶着洗地机,对地面进行清洁。由于站内有降温设施,气温还不算太高。站房内一共有3层,共安排有4名保洁人员。“从早到晚得转8小时,站房内施工产生的灰尘要及时打扫干净。”郑秀英说。
“这管子得接牢,不然喷灌的时候要漏水。”在户外绿化带的土坑旁,工人杨学斌半蹲在坑里,对接最后一根水管,绿油油的草坪上,喷淋设施将草坪“养”得鲜绿。
最近天气炎热,滕宇波表示,工地避开高温时段施工,同时免费发放防暑降温物品,宜昌公交还安排了4辆“纳凉公交”供工友们免费乘凉。(记者谭强明、通讯员张晚雪)
渔政执法队员:禁渔路上不停歇
王启伟(右)和同事正在宜昌城区江段巡江。(记者揭兴伟 摄)
8月5日上午10时许,记者随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渔政大队执法人员王启伟一行,穿上救生衣,戴上遮阳袖套,驾驶冲锋舟,从位于宜昌城区胜利四路江边的渔政码头出发,开始例行禁渔巡江。
冲锋舟行驶在江面,虽然有风,但顶着红火大太阳,又穿着救生衣,衣服不一会儿就汗湿了。
不远处的点军五龙河和长江交汇处,有几个男子正在钓鱼,眼尖的王启伟一下发现有鱼竿“越界”了。
“竿子越过限钓区域了,赶紧挪一下。”王启伟指着他们身后树林中立着的禁钓区和限钓区两块牌子说。“竿子伸到禁钓区,就违规了;在限钓区,就是遵规守矩好钓友”,王启伟话一出口,有些严肃的气氛瞬间变轻松了。“我们挪,以后注意。”几个钓鱼人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冲锋舟继续前进,在谭家河趸船码头,一个60多岁的老人拎着一副鱼竿正向江边走来。“老人家,这里是中华鲟保护区,禁止钓鱼。”王启伟将支队印发的规范垂钓宣传单和致全市垂钓爱好者的一封信递到老人手中。
冲锋舟抵达伍家岗长江大桥后,掉转船头,沿北岸继续巡查。汗水早已浸透衣裳,但王启伟和同事们全然不顾,警惕的目光时刻注视着岸上的动向。等到返回渔政码头时,已是中午时分。“长江禁渔关乎千秋万代,我们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王启伟说。(记者揭兴伟、通讯员黄苍也)
垃圾转运工骆云凡:每天换3套工作服
垃圾转运工骆云凡正在冲洗卸料台。 (记者卞健鑫 摄)
8月5日上午11时,烈日当头,记者刚走进伍家岗区东艳路垃圾转运站,便听到了垃圾压缩机发出的沉闷轰鸣声。来到二楼,只见工作人员骆云凡正拖着数十米长的喷水管,熟练地将散落在卸料台上的垃圾冲入压缩槽,同时冲洗垃圾转运车辆驶过的平台地面。
长裤扎在雨靴内,宽大耐磨的工作服套在上身,在200多平方米的地面上,骆云凡不停地忙碌着,汗水浸润的头发紧贴在额前,工作服上也满是汗渍。虽说经过用水冲洗,转运站内的温度有所降低,但热浪伴随压缩机、排风设备的轰鸣,以及空气中弥漫的异味,就是骆云凡夏季每天工作的环境。
每天上午7点到10点,是垃圾转运的高峰期,骆云凡和同事需连续作业。此时,运送垃圾的车辆进出频繁。卸料口前,骆云凡需要不停清理散落在卸料平台的垃圾。
记者在现场看到,转运站的部分工作已交给了机器,实现了自动化,转运车进站后将垃圾倒入卸料口即可,垃圾的压缩作业则在中控室操作。但现场的清扫保洁、车辆指挥、设备维护等工作仍需要人工进行,以确保每个环节无缝衔接。
今年47岁的骆云凡已先后在2个转运站工作了10年。垃圾分类处理和自动化设备的引入,让她感受到工作强度的减轻,但高温和异味仍是巨大挑战。
每到夏季,骆云凡和同事身上的工作服几乎没有干过。工作间隙他们会换下湿透的工作服。现在,骆云凡和同事每天至少要换3套工作服。(记者卞健鑫、通讯员张科其)
飞机安全“守门员”严华:60℃停机坪上守护每次平安起落
图为严华为飞机插上电源。 (记者王晶晶 摄)
“各保障单位注意,8L9871航班预落时间14:59,停靠05号机位,请做好保障准备。”8月5日14时40分,宜昌三峡国际机场飞行区管理部航空器监护员严华的对讲机里传来航班保障任务指令。严华匆匆向5号停机位走去。在飞机落地前10分钟,他要开启5号廊桥进行测试。
记者在停机坪采访时,只觉骄阳似火、热浪滚滚。经过大半天的烈日炙烤,停机坪的温度已近60℃。14时59分,昆明长水飞往三峡国际机场的8L9871次航班准时落地。机务引导飞机准确停靠5号廊桥。严华快步来到机身下,打开外部电源接入处插上电源。随后,严华又将地面空调机组接入飞机输送冷气。
全身被高温炙烤,飞机通风口的噪声巨大,但严华却早已习以为常了。15时46分,飞机满电指示灯亮起,严华与飞行员通话确认后,关闭电源和空调机组,拖着沉重的设备将其归入原位,并一一做好记录。整个下午,严华频繁穿梭于各个机位之间,汗水顺着他黑红的脸颊流下,把工作服上的一圈圈盐渍再次浸透。
16时02分,GX7864次航班落地三峡国际机场,停靠10号停机位。已等候在10号廊桥的严华开启廊桥操作台,将廊桥稳稳停靠在机舱门口。“廊桥地面离飞机台阶高15至20厘米,距离2至5厘米。”严华说,这样可以与旅客的步幅保持一致。
17时30分,又一架飞机被牵引车推出停机位,严华和同事们向飞机敬礼致意。亲手保障每趟航班安全出行,48岁的严华已将这份热爱融进了29年如一日的坚守。(记者王晶晶)
空调安装维修工乔清荣:一天喝三升水却几乎不上厕所
乔清荣正在市民李女士家维修出故障的空调外机。 (记者崔艳华 摄)
8月5日上午11时,在西陵区鹌鹑包路的鹌鹑包小区,“乔哥匠铺”的乔清荣和搭档屈万英提着沉甸甸的工具箱,快步赶往报修户家中。
“师傅,你们可算来了!”报修户李女士急切地迎上来。她家的空调深夜“罢工”,全家人热得整夜难眠。故障外机安装在四楼阳台外侧,乔清荣熟练地系好安全绳,一个翻身就悬在了离地十几米高的外墙上,小心翼翼地踩在仅半只脚掌宽的支架上。
户外的阳光直射在他身上,黄豆大小的汗珠不断从额头冒出,顺着眉骨滑到眼角。他不断地用手擦汗,才能避免汗水影响视线。阳光直射下,空调外机的金属外壳热得发烫。“嘶——”乔清荣条件反射地缩回触碰外壳的手,向记者展示手臂上深浅不一的烫伤疤痕:“这都是夏天的勋章。”
经过细致检查,问题锁定在老化损坏的启动器上。随着“咔嗒”一声脆响,新零件安装到位,清凉的风再度充满房间。“有冷风了!”李女士的欢呼声传来时,乔清荣黝黑的脸上终于绽放笑容。
乔清荣收了180元的维修费和配件费用,退回了李女士发的微信红包。“我们‘乔哥匠铺’是公益组织,按业内标准收费,面对困难群众还免收维修费。今年夏天,我们已经为30多位独居老人和困难群众免费修了空调。”乔清荣说。
“咕咚咕咚”灌下大半杯凉茶,汗珠顺着脖颈滚入衣领。“一天要喝三升水,却几乎不上厕所,水分都被汗排干了。”乔清荣苦笑着擦了擦嘴。
工具还没收完,手机又响起——伍家岗区一位独居老人的空调急需检修。这样的“高温接力”,他和同事每天要完成30多单,他们总会优先照顾老人、幼儿等特殊群体。(记者崔艳华、通讯员祝莉莉)
厨师汤小冬:后厨“桑拿房”里见证灶火初心
巴楚人家的厨师汤小冬正在“热辣滚烫”的后厨忙碌。 (见习记者闻珮淇 摄)
入伏后的宜昌,室外气温已经飙升到了38℃。在巴楚人家的餐厅大堂里,空调凉风习习,而后厨门缝一推开,一股裹挟着油烟的热浪便猛地扑来——这里,才是厨师汤小冬师傅的主战场,一个夏天温度能达到40℃的“桑拿房”。
“灶头烧得旺时,只能靠不停地喝水坚持工作。”灶台边容量3升的大水壶成了汤师傅最亲密的“战友”。站在最内侧的灶台前,他的白色厨师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汗珠顺着脸颊滑进衣领,又顺着脊背往下淌,用他的话说“夏天只要进了厨房,衣服就没干过”。
随着颠起的铁锅,火苗顺着锅沿往上蹿,燎得他眉毛发烫。最忙的午间时段里,他连擦汗都顾不上,案板上的水壶已见了底,这是他两小时内喝空的第二壶,可喉咙依旧干得发紧。高温炙烤着身体,也淬炼出他对工作的细腻思考。“天热了,客人口味就没有那么重了。”汤小冬说,入夏后他总会提醒徒弟们“盐和酱油要比春秋季放得少一点,辣椒也得酌情减量”。听着客人一句“这菜好吃”,就能一扫高温带来的疲惫。
这样的高温“烤”验,汤小冬已经扛了17年。从一个杀鱼学徒,到如今的后厨总管,他从没喊过苦。
傍晚,晚市的灶台又点了起来,汤师傅的身影重新回到了火光中忙碌起来。汗珠滚落,在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见习记者闻珮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