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15:28 来源: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编辑:黄琨 人阅读
七月的荆楚大地,暑气蒸腾,蝉鸣聒噪。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常青树志愿服务队队长唐诗怡带领28名队员,前往当阳市半月镇中心小学和当阳市东门小学教联体淯溪小学开展“爱心托管班”七彩假期志愿服务,这也是该团队连续四年到当阳市开展爱心支教。今年黄冈师范学院生物师范专业学生侯懿、李宇杰、刘雨薇三名同学也参与其中。
四年爱心接力,兄妹续写支教情
当阳市半月镇中心小学“爱心托管班”的教室里,黄冈师范学院学生侯懿以“弘扬三大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为主题,正为小学生们讲述党史。侯懿的身影与四年前哥哥的身影悄然重叠。当她用略带紧张却坚定的声音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别山精神吗?”台下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让她仿佛穿越时光,看到了四年前哥哥侯景兵站在这里的样子。一场始于疫情寒冬、跨越四载春秋的爱心支教接力,正在这方小小的讲台上温暖延续。
这个讲台承载着特殊的情感——四年前的夏天,她的哥哥侯景兵作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常青树志愿服务队队长、创始人,曾在此播撒知识的种子。今年,侯懿的加入为这场持续四年的爱心接力增添了“兄妹同台”的动人篇章。
故事始于2020年那个特殊的寒冬。疫情突袭,线上教学成为常态。在恩施州利川市老家,网络信号微弱得如同风中的烛火。“哥,信号又断了!”简陋的棚子里,年幼的侯懿焦急地看向哥哥侯景兵。为了能稳定上课并参与线上学习,兄妹俩在屋外寒风呼啸的山坡上,用油布和木杆搭起了一个四面透风的简易棚。“冷吧?坚持一下,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呢。”哥哥搓着冻得通红的手,哈着气鼓励妹妹。就是在那个摇摇欲坠的棚子里,在信号时断时续的艰难中,他们共同投身线上学习,艰苦岁月锤炼出坚韧品格,更埋下了奉献的种子。
2022年5月,深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徐本禹支教精神的感召,当时正在读大三的侯景兵内心澎湃。他找到全国最美志愿者陈实和经管学部主任张震、辅导员许泽琛,眼神热切地说:“老师,我想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像徐老师那样,把光和热带给山里的孩子们!”他的想法得到了全力支持。
同年7月,侯景兵带领14名队员首次来到当阳市半月镇中心小学开展“七彩假期”支教。侯景兵因表现优异获评宜昌市学雷锋先进个人时,他得到了时任共青团湖北省委副书记徐本禹的勉励。徐本禹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小伙子,做得好!记住,要将志愿服务进行到底!”这句话,如同炽热的火种,深深烙进了侯景兵的心底。
这句“将志愿服务进行到底”,点燃了兄妹俩的人生航向——2023年6月大学毕业时,手握央企录用通知书的侯景兵,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眼前浮现出支教时孩子们渴望知识的脸庞和徐本禹期许的目光。他最终做出了让许多人惊讶的选择,他告诉家人和朋友:“央企待遇虽好,但孩子们的笑脸和那句‘进行到底’的承诺,分量更重。我想扎根大别山,从基层做起,为这片土地做更多实事。”于是,他成为了黄冈市浠水县团陂镇人民政府的一名选调生,并担任蔡井村党总支书记助理。而妹妹侯懿,在2024年高考中以超过特殊线28分的优异成绩,坚定地报考了黄冈师范学院优师计划。“哥,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更多的孩子。”课余时间,她积极投身黄冈东坡庙会和罗田县白庙河镇付家庙村周末学堂的志愿服务。
而今,她站在了哥哥曾经奋斗过的讲台上,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仿佛是与四年前的哥哥隔空击掌。她将知识、信念与那份沉甸甸的志愿服务精神,一同传递下去。
常青沃土,星火燎原荆楚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常青树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累计吸纳610名志愿者加入,团队的足迹已遍布当阳市半月镇中心小学、淯溪镇中心小学、秭归县杨林桥镇中心小学、宜昌市博爱特殊教育学校等多所小学。
三尺讲台之外,他们的身影活跃在长江岸线、省运会赛场、残障人士家中,联合陈实志愿服务队、王华君志愿服务队以及机关、学校开展长江大保护、助残帮困、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
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团队原创作品《幸福的味道》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一等奖;团队被共青团湖北省委表彰为“七彩假期”“优秀志愿服务团队”,获评宜昌市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并入选团中央“七彩假期”示范团队。这些闪亮的荣誉,是志愿精神在荆楚大地生根发芽、蓬勃生长的有力见证。
心灯长明,照亮未来之路
从仰望徐本禹的懵懂青年,到如今扎根大别山区的基层选调生;从简易棚里瑟缩着上网课、呵气暖手的身影,到自信地站上讲台、带领孩子们探索世界的支教大学生——侯景兵与侯懿兄妹的这场跨越时空的接力,正是常青树精神内核最生动的缩影。
四年间,常青树服务队以783名儿童纯真灿烂的笑脸为最珍贵的勋章,以累计11538小时的服务时长,丈量着青春的价值与厚度。当侯懿在课后收到一个羞涩小女孩递来的画——画上是两个大人牵着手,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侯老师”和“以前的侯老师”时,她的眼眶湿润了。她知道,哥哥当年播下的种子,正在开花。
常青树志愿服务队跨越时空的接力践行,这条以爱为名的长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常青树的年轮里,不仅镌刻着风雨同行的印记,更铭刻着志愿者在荆楚大地上,用奉献、担当和坚韧书写的青春诗篇。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支粉笔、一堂课的知识,更是一盏点亮心灵、驱散迷茫的“心灯”。这盏灯,照亮了乡村孩子眺望山外的梦想,也照亮了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服务家国的方向。这棵扎根沃土、生生不息的“常青树”,必将在更多年轻心灵的倾情浇灌下,愈发枝繁叶茂,荫蔽四方,泽被未来。(通讯员 庞成宇、张袁、徐世华、王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