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内涵式发展新路,绘就人民城市时代画卷

2025-07-29 16:36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标定了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不能面子可以、里子不行”,这既是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新时代城市工作的根本遵循。当城镇化率突破65%的历史性关口,当城市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升华”,一场以内涵提质、系统治理、文明铸魂为核心的城市现代化变革,正在神州大地磅礴展开。

城市发展的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嬗变。过去“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正在被“存量提质增效”的精耕细作所取代。这不仅是发展方式的调整,更是发展哲学的升华。我们告别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转向对空间价值的深度挖掘——优化城市结构、发展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让每一寸土地承载更优功能;我们超越“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拥抱“有机更新”的可持续路径——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让老旧空间焕发时代新生;我们扭转“重物轻人”的惯性思维,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牢牢兜住民生底线,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织就幸福网络。从北京胡同的活化重生到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贯通,从广州永庆坊的文旅融合到成都公园城市的生态实践,无不见证着城市发展从追求宏大叙事到聚焦烟火人间的价值回归。这场静水深流的转型,让城市空间更集约高效,让发展成果更可感可及。

城市治理的范式正在实现系统升级。面对气候变化加剧、风险挑战增多的复杂形势,传统单点管控式治理已难以支撑现代城市安全运行。中央会议将“韧性城市”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推动治理体系实现三重跨越。我们筑牢安全运行的“生命线”——推进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加快老旧管网改造,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统筹防洪排涝治理,构建全域覆盖的公共安全网,变被动应急为主动防御;我们插上智慧赋能的“金翅膀”——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新治理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构建“一网统管”平台,实现风险精准预警、问题高效处置,让治理更聪明更高效;我们构建多元参与的“共同体”——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畅通社会参与渠道,激发市民、企业、社会组织共建热情,从垃圾分类志愿者到社区网格员,从企业安全自查到社会组织救援,多元共治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当浙江推进“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当深圳构建“城市大脑”运行体系,当雄安新区布局全域智能化设施,中国城市正以科技之智与制度之治,构筑起抵御风险的铜墙铁壁。

城市价值的维度正在获得深度拓展。在现代化征程中,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容器,更是文明传承创新的熔炉。我们精心守护历史根脉——完善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城市风貌管理,保护独特历史文脉、人文地理与自然景观,让北京中轴线申遗焕发新生,让福州三坊七巷延续闽都文脉,避免“千城一面”的遗憾;我们着力涵养文明气质——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肌理,打造书香城市、志愿之城、诚信社会,使谦和礼让、遵德守礼成为城市最美风景;我们全力激扬创新活力——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枢纽功能,让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南山成为创新策源地,使杭州数字经济、合肥量子科技、苏州生物医药闪耀产业光芒。当历史文化、绿色生态与创新浪潮在姑苏古城交相辉映,当黄浦江畔工业遗存变身艺术空间,城市便拥有了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

中央擘画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蓝图,标注着文明的新高度。当内涵式发展夯实幸福根基,当韧性善治筑牢安全堤坝,当文明薪火照亮精神家园,我们的城市必将跨越钢筋水泥的物理形态,升华为诗意栖居的文明容器——在这里,历史文脉与现代气息交融共生,创新活力与人文关怀相互激荡,安全韧性与智慧便捷深度耦合。走好这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让承载千年文明基因的中国城市,为人类城市文明贡献东方智慧,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华!

作者:远安县旧县镇人民政府 杨佳妮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