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的凉风里藏着夏日出行新答案

2025-07-29 14:40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大暑时节,铄石流金,秭归县罗家村凭借着夏季平均气温21℃的清凉迎来了旅游高峰,落日余晖中,络绎不绝的车辆穿梭在芝茅路上,车灯与星光相伴,晕染出一幅静谧闲适的出游画卷。当人们对旅行的情绪期待逐渐攀升,夏日文旅的卖点不能只停留在气温的凉度,更要做实文化的厚度、设施的温度、宣介的热度,让游客能够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出行心态也随着旅游业发展而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匆忙打卡,更加注重旅行对精神的充实和情绪的疗愈。一边是千篇一律的人工造景和如出一辙的游玩项目,仿佛让人进入“走不出的围城”,跋山涉水所见所玩内容趋于同质化,难免使人兴致恹恹;另一边是大众认知水平提升、旅游心态更趋理性,那些融合了历史文化和特色自然风貌的小众景点异军突起,成为游客的心头好。秭归县罗家村吸引万千游客的秘诀,从来不只是21℃的夏风,更来源于其背后文化厚度的支撑。相传千年之前,师祖屈原在此“滋兰树蕙”,《九歌》名篇多取材于此,罗家村以屈原文化作为当地旅游的文化筋骨,将兰草元素作为文旅产业发展依托,开发芝兰谷景区、开办兰草音乐节、开辟星空露营基地、打造平湖览胜观景台、举办篝火晚会,在这里游客可以享凉风、品《楚辞》、赏兰草、看星空,在追溯屈原文化根脉中填补精神文化需求,也能在乡村美景中彻底舒展身心。

日益便捷的交通和日渐高涨的出行欲望催促着人们开启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城市周边游、周末微度假承载着当代人的诗与远方。“逃离城市计划”既需要出行的冲动,更需要乡村完善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承接。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秭归县着力推动“适旅化”建设,县城通往罗家村的芝茅公路多次扩宽硬化,沿线增设多个观景平台和微景观,配备交通厕所和自动贩售机,游客可以在此扎帐露营,一边吃着火锅唱着歌,一边览三峡大坝、观日出云海。这条公路更串联起屈原故里滑雪场、九畹溪漂流、兮兮营地等多个热门景点,让游客实现一路通达,无限畅玩。当地政府还有针对性的组织引导附近村民学烹饪、开民宿,游客随时能走进农户体验果蔬采摘、品尝农家饭菜,即便轻装上阵,也能将体验感拉满。这些强整合、小投入的适旅化建设,实现了乡村振兴和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当前全国文旅行业竞争激烈,尤其在甘孜、淄博、哈尔滨等城市因网络爆火带动当地经济后,各地文旅部门纷纷投身网络宣传,渴望一炮走红。这种积极开展网络宣传的行为,体现了各地文旅部门紧跟时代、重视发展、积极作为的决心,但若将“走红”作为唯一的追求,就容易落入舍本逐末、哗众取宠的怪圈。官方文旅宣传的背后是政府公信力的背书,以内容为王的可持续、高质量、接地气的宣传,才能不负信任、赢得人心。秭归的芝茅路、“小狗山”、芝兰谷露营、九畹溪漂流等景点都在网络上爆火,有的甚至火到国外,这些成果离不开长期深耕的宣传积淀。在秭归,旅游宣传并非文旅部门的“独角戏”,县委网信办统筹数十家单位联合组成新媒体宣传矩阵,每有高质量的文旅宣推内容出炉,数十家新媒体迅速转发,形成“众人拾柴”的传播合力。网络宣传链条也逐步向“网络售后服务”延伸,对于涉文旅网络评价,相关部门将及时与网民联系沟通,了解缺陷短板,迅速完善补足。这种“线上宣推+线下补位”的完整链条,让更多人从“知道秭归”变成“走进秭归”。

夏日清凉是引客进门的卖点,文化的厚度是留客回味的精髓、设施的温度是待客有道的基础、宣传的热度是邀天下客的诚意。旅游从来都不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到别人待腻的地方,而是一场值得多方发力、用心打造的文化交互盛宴。

作者:“秭地有声”网评团队、秭归县委宣传部 鲁丽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