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11:53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近日,西陵区召开了“才聚西陵智话未来”高层次青年人才座谈会。这场座谈会是地方政府重视人才、服务人才的一个缩影。会上,16名“90后”青年人才代表直抒胸臆,从工作发展到生活细节畅所欲言,多部门当场回应并承诺在政策宣传、校企合作等方面加码发力,这种“人才发声、政府接单”的互动模式,让“安身、安心、安家”的承诺有了具体落脚点,也折射出当下城市对青年人才的争夺已从“政策比拼”转向“生态营造”的深层转变。
这样的举措带来的积极影响显而易见。一方面,直面沟通让人才需求与城市供给精准对接,避免了政策“自说自话”的尴尬,16名代表的意见可能成为撬动更多人才归属感的支点;另一方面,“1+6+X”政策迭代、13万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占全市37.3%的A-C类人才数据,印证了这种模式的实效——当人才感受到“被重视”“被需要”,城市自然能形成“人才集聚—事业发展—更多人才涌入”的良性循环。
值得借鉴的是,西陵区的做法抓住了两个核心,一是“精准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通过座谈会捕捉青年人才的真实诉求,让政策调整更对味;二是“生态化”,从政策扶持到平台搭建,再到联谊交友等生活服务,构建起“工作有奔头、生活有温度”的全链条保障,这种“硬政策+软服务”的组合拳,比单一的补贴更有吸引力。构建一个既能精准对接人才需求、又能提供全链条温暖保障的服务生态,是城市赢得人才青睐的关键。
升级“场景化”供给体系,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建立“行业需求图谱”,针对科研、教育、医疗、制造业、数字经济等不同领域,定制差异化场景方案。为科研人才配套“实验室+项目资金+学术交流圈”的科研场景,同步衔接子女入学、住房补贴等生活场景;为制造业技能人才打造“技能提升基地+职称晋升通道+产业工人社区”的成长场景,解决异地就业的生活融入问题。推动“政策计算器”数字化工具普及,让人才通过在线平台输入行业、学历、需求等信息,自动匹配可享受的政策礼包,避免政策信息壁垒,让各地人才都能快速知晓“能获得什么”。
激活“立体化”引才网络,扩大人才“朋友圈”。搭建“人才引荐激励机制”,鼓励现有人才通过行业峰会、校友圈、企业合作等渠道推荐同行,对成功引荐者给予政策奖励,形成“以才带才”的裂变效应。可在全国各城市推广“人才推荐官”制度,让本地优秀人才的真实体验成为最鲜活的城市名片。联动高校构建“预引才”场景,在全国高校集中城市设立“人才工作站”,通过实习岗位对接、毕业设计合作、产学研项目联动等方式,让青年学生提前感受城市产业氛围,将“毕业选择”转化为“在校体验”,降低跨城市就业的信息成本。
构建“成长型”发展生态,保障长期价值提升。推行“人才成长档案”制度,结合城市产业规划,为人才制定“短期扶持+中期晋升+长期发展”的路径图。与本地龙头企业、职业院校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青年学者工作站”,为人才提供定期培训、项目历练、职称评定指导等服务,让不同层级人才都能看到“持续增值”的空间。打破地域和行业壁垒,建立跨区域人才合作平台。比如,推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实现“人才资质互认”“科研资源共享”,让人才在城市群内流动时,社保、职称、荣誉等权益不受地域限制,增强人才发展的灵活性和选择权。
完善“全周期”生活服务,强化城市归属感。推进“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整合公安、人社、教育、卫健等部门资源,实现落户、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事项“一窗受理、并联办理”。针对全国普遍存在的“新市民”生活痛点,可建立“人才生活服务包”,包含租房补贴、社区融入活动、文化体验券等,让人才快速适应城市生活。打造“青年友好型社区”,在全国各类城市规划建设集居住、社交、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人才社区,配套24小时图书馆、共享厨房、运动空间等设施,定期举办行业沙龙、兴趣社群活动,解决青年人才“社交孤岛”问题,让“生活有温度”从口号变为现实。
说到底,人才选择一座城市,就像选择一位同行者——既要彼此需要,更要互相成就。西陵区的探索,正是在做这样的“双向奔赴”,这也是新时代城市引才留才的核心逻辑。比起单纯的政策优惠或物质补贴,这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彼此成就基础上的深度联结,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关键密码”,也是任何城市都可以复制、值得深耕的引才之道。
作者: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百里洲镇人民政府 罗婧怡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