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10:44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法治剧《以法之名》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剖开司法暗角,用执着坚守诠释公正初心。这部剧的叙事内核,恰是宜昌司法实践的生动写照。从生态保护的制度创新到普法惠民的巧思实践,从基层治理的深耕细作到改革攻坚的坚定前行,宜昌正以鲜活实践书写着法治护航发展的答卷。
剧中检察官对真相的执着,在宜昌生态司法中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担当。作为湖北首部流域保护地方性法规,《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将水质与磷矿开采挂钩,借“智慧矿山”让生态补偿机制落地生根。这种“立法+执法+科技”的创新治理,让曾经污染的黄柏河蜕变为生态廊道,获评全国第二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和第二届湖北改革奖,2023年黄柏河获评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正如剧中人在迷雾中追寻正义,宜昌用制度创新破解生态难题,让司法力量成为长江大保护的坚实后盾。
剧中对“法治需贴近人心”的呈现,在宜昌五峰的普法实践中绽放异彩。全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陆先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条文融进南曲唱腔,“非遗+普法”让法律从条文变为柴埠溪畔的生动风景。这与剧中通过蛛丝马迹还原真相的过程异曲同工,都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抽象的法治精神可触可感。当婉转唱腔唱出权利义务,当司法细节勾勒正义轮廓,法治的温度便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传递。
剧中检察官深入基层调查的情节,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自信调解室”里有了更鲜活的表达。年近80岁的调解员宫自信十年调处1800余起纠纷,以“道德教育+法治分析”化解讨薪等棘手问题,正是“枫桥经验”在宜昌的生动延伸。这恰如剧中人扎根一线寻找答案,揭示出同一个道理,司法公正的根基在群众,力量在基层。
从黄柏河畔法治文化公园的条例镌刻,到五峰生态法庭的林海巡回审判,宜昌司法人正像《以法之名》中的追光者,在改革深水区破浪前行。那些闪耀在长江之畔、武陵山间的法治实践,不仅是对剧中精神的呼应,更证明了当司法的光芒穿透迷雾,必能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之路。
作者:五峰牛庄乡人民政府 张永蕾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