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钢铁哨兵”守护长江航运安全44载 ——记者探访宜昌航运史上重要地标庙咀信号台

2025-07-28 08:4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金睿 人阅读

西坝坝头的“钢铁哨兵”。 三峡日报记者 李博言 摄

在西坝坝头,一座60米高的白色建筑已默默矗立44年,守护着数万艘船舶的安全通行,它历经技术迭代,却始终保持着最初的使命。它不仅是宜昌航运史上的重要地标,更承载着无数长江船员的集体记忆。

近日,记者跟随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工作人员,登上这座长江上的“红绿灯”,揭开它背后的故事。

这座12层的庙咀信号台,楼顶另有两层平台,站在楼上可将长江航道尽收眼底。

作为1981年葛洲坝水利枢纽的重要配套工程,庙咀信号台与二号、三号船闸同步启用。在当时,这座建筑不仅是西坝的最高建筑,更是宜昌市的地标之一。

“庙咀信号台并非简单的灯塔,承担了通航调度、安全监管和通信信息等三大功能。”三峡局通航指挥中心安全专职员朱海涛说,信号台通过13组灯光信号及控制系统等专用设备设施实现通航调度,包括对通过葛洲坝船闸的船舶进出大江或三江航道进行灯光信号指示,监视水域内异常情况等;通过雷达、CCTV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葛洲坝枢纽水域安全的有效监管;通过三峡通航无线宽带基站、甚高频信号台完成通信信息功能,实现与船舶实时通话。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里就是长江上的‘灯塔’。”朱海涛说,高峰时期,信号台一年需要指挥5.7万余艘船舶安全通过葛洲坝。

在人工值守的年代,信号员们24小时值守,两人一组,吃住都在楼上,一守就是三天三夜,只能抓紧碎片化的时间休息。

信号台11层是信号灯控制工作室,如今轻触屏幕即可控制信号灯灯光。

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刚启用时,工作人员在信号台内只能通过简易设备观察航道情况,按照船舶过坝调度计划,当时采用篾制箭头和电马灯作为船闸调度信号。

“最早的信号装置非常简陋。”朱海涛回忆道,“就是一个红色篾制箭头挂在白色杆子上。信号员要手动将铁杆伸出窗外,船舶看到后才能知道是该等待还是通行。”

记者注意到,控制室对面的办公室是过去信号员的休息室,四个大喇叭锈迹斑斑被安放在柜顶,这正是那个指挥靠喊的年代用的大喇叭。

1990年5月,葛洲坝全日调度灯光信号系统在庙咀信号台投入使用,篾制箭头被全天候矩阵灯光调度系统取代,按键+继电器的控制方式让调度效率大幅提升。“这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系统,结束了完全依赖人工操作的时代。”朱海涛说。

2007年,信号台再次升级,这座“长江红绿灯”具备了“千里眼”功能。交通运输部投资建设长江三峡葛洲坝船舶监管系统,在庙咀信号台同步建设雷达站。雷达站与三峡船闸调度系统联合运转,接入CCTV监控等系统,更新信号灯光源,采用“高压条形一体式LED光源”,覆盖大江、三江及下游航道,实时监控船舶动态,保障航道畅通和航行安全。

2019年改造后的信号台从24小时人工值守,实现无人操作,所有信号灯操作均可由通航指挥大厅远程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上的“红绿灯”与道路交通信号灯并不相同。记者在现场看到,信号灯分布在9、10、11层:11层红灯,10层绿灯常亮,9层红灯。

朱海涛解释道,“当上层红灯亮时表示允许上行,下层红灯亮时允许下行。这种独特的信号系统,是长江航运特有的‘语言’。”

44年,15800多个日夜,这座“钢铁哨兵”始终保持着不变的姿态。从最初的篾制箭头到如今的智能系统,庙咀信号台见证了长江航运的沧桑巨变。

数据显示,从2008年指挥中心成立至今,通过葛洲坝的船舶从每年5.7万艘降至4.5万艘。“船舶大型化是趋势,但安全监管的要求从未降低。”朱海涛说。

如今,虽然日常操作已转为远程控制,但信号台仍保留着现场应急操作功能。“这是我们的‘双保险’。”朱海涛轻抚着操作台说。

站在信号台顶层,俯瞰繁忙的长江航道,一艘艘巨轮正有序通过葛洲坝。44年过去,江水依旧奔流不息,而庙咀信号台的守望,已成为长江航运史上最动人的篇章。正如一位老船长所说:“它不仅是航标,更是长江航运人心中永不熄灭的守护。”

三峡日报记者 杨雪 李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