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6 19:03 来源:长江云新闻 编辑:王道远 人阅读
7月25日,湖北三季度重大项目推进会召开后,“唱辽阔”微信公众号推出重磅时评文章——《不当“冰箱式”干部,要当“狮子型”干部》,引起全省干部群众热议。《三峡日报》头版以《给“冰箱式”干部多“除霜”》为题发表评论回应唱辽阔——这不仅是媒体的敏锐发声,更是宜昌对干部队伍弘扬“板房精神”的靶向激励。
一、冷热对比的“解题思路”
前一天,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的话语如重锤击鼓。“‘冰箱式’干部,不变质,不腐败,也不干。”推进会上,王忠林戳破了“冰箱式”干部的隐形病灶。三峡日报在《给“冰箱式”干部多“除霜”》一文中提到:“深入剖析,‘冰箱式’干部的‘低温’状态既暴露了理想信念的‘缺钙’,也反映了能力本领的‘贫血’,更凸显了制度约束的‘乏力’,并提出要在思想、能力、制度上,给这类干部‘除霜’。”
——思想除霜首在补钙铸魂。“冰箱式”干部的本质是理论武装“断电”、理想信念“滑坡”。根治之道在于以理论清醒促政治坚定,以初心使命破利己心魔。党员干部要主动走出“舒适区”,真正走进群众之中,走进“热辣滚烫”的建设一线,才能感受发展温度,重燃服务热情。
——能力解冻重在实践淬炼。一些干部陷入本领恐慌,根源在于长期脱离一线。要打造“三味”练兵场,让干部多沾基层“泥土味”、常闻项目“硝烟味”、勤嗅矛盾“火药味”,通过“揭榜挂帅”“赛场选马”等机制,倒逼干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练就“金刚身”。
——制度破冰成于激励约束。既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撑腰”;也要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亮明“不换状态就换人”的底线,让“躺平者”躺不住,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鲜明导向。当激励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冰箱”自会解冻。
与“冰箱式”干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不久前的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王忠林以宜昌为镜:“宜昌的‘板房精神’为什么能成?项目多、工地多,干部睡在板房里拼出来的!”“板房精神”可以用“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克服万难、争取胜利”十六字概括。
唱辽阔认为,“冰箱式”干部与“板房精神”,这一冷热对比,恰是两种作风的鲜明分野,更是一座城市向高质量发展冲锋的精神注脚。
盛夏的宜昌,当179 个重大项目带着 1868 亿元的总投资在三季度集中破土,当万华化学与兴发集团联袂打造的百亿级项目为湖北注入澎湃动能,宜昌用热气腾腾的发展实绩给出支点建设的“解题思路”:舍弃冷“冰箱”,竖起热“板房”。
二、从临时居所到“精神图腾”
时光回溯至2018 年,宜昌高新区那场震撼人心的“大迁徙”至今仍历历在目。100 天,5000 平方米板房拔地而起;11天,198名干部告别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全部入驻这座冬冷夏热的“临时堡垒”。没有空调的夏夜,蚊虫与文件共舞;飘雪的冬日,呵气成霜仍伏案疾书。但这里没有抱怨,只有“晴天大干,雨天巧干,白天加油干,晚上加班干,一天当作两天干”的战歌响彻云霄。
十六字的“板房精神”,如今已升华为宜昌城市基因 —— 不是精致的口号,而是用汗水浸透的誓言;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刻在干部骨子里的认同。
其劲如剑,是“雄赳赳、气昂昂”的闯劲。白洋工业园征地拆迁现场,工作专班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将谈判桌架在群众院坝,凌晨三点的灯光与星斗辉映,签下的拆迁协议,承载着群众对发展的热望。
其势如潮,是“抢晴天、战雨天”的拼劲。秭归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者们,在崇山峻岭间与汛期赛跑,用雨衣裹着汗水,以钢钎凿穿岩嶂,让 “不可能”在日夜兼程中化为“进行时”。
其韧如丝,是“跑断腿、磨破嘴”的韧劲。当阳绿源新材料产业园从签约到开工仅用 87 天,背后是干部们 200 余次登门对接、300 多份方案修改,把 “等不起” 的紧迫感变成 “马上办”的行动力。
其锐如锋,是“不怕苦、不怕难”的狠劲。面对磷基新材料项目的技术壁垒,攻关团队在板房里搭建临时实验室,400 多个日夜的反复试验,终于让自主创新的旗帜插上产业高地。
从5000 平方米的板房到 1868 亿元的项目集群,从 198 人的坚守到百万群众的奋进,“板房精神”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意义,成为宜昌精神最鲜明的代名词。
三、热潮奔涌的“来电之城”
宜昌,一座来电的城市。长江奔腾,日夜发电;宜昌奋进,未有穷期。当万华化学与兴发集团的合作项目投产在即,当硅材料产业园的第一炉产品即将出炉,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产业的崛起,更是精神的传承。
王忠林书记的评价掷地有声:“这些成绩是拼出来的”—— 这“拼”字里,有板房里的灯光,有工地上的汗水,更有一代代宜昌人不服输、不停步的倔强。
如今,“板房精神”正以新的形态蓬勃生长:它是数字化车间里的精益求精,是招商引资时的主动出击,是民生工程中的枝叶关情。当更多“狮子型”干部扛起使命,当更多“热乎劲”融入发展血脉,宜昌书写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崛起史诗,更是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