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6 19:02 来源:九派新闻 编辑:王道远 人阅读
一块小小的酥饼,如何从湖北荆门走上新加坡街头?在中国非遗“走出去”的浪潮中,“矮子馅饼”以酥香为媒,从街边老店走向海外市场,成为中华美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盛夏的午后,南洋骄阳炙热,新加坡牛车水珍珠坊熙来攘往。
在一间占地面积不大、门匾上挂着“矮子馅饼”招牌的中式点心铺前,排队的长龙蜿蜒,食客们顶着高温,只为品尝来自中国的“非遗酥饼”。有人拍下视频发到社交平台,配文写道:“荆门特产,终于吃上了!”
矮子馅饼首家海外门店前,消费者排起长龙。 图片来源:荆门市商务局
而在3000多公里外的湖北荆门,这样的馅饼并不稀奇。它是许多荆门人童年记忆中不可替代的“家乡味道”。
矮子馅饼外形近似苏式小月饼,个头不大,皮酥分明,甜而不腻。馅料有绿豆、红糖、桂花等多种传统配料,咬上一口,绵密细腻,回味悠长。
矮子馅饼 资料图
如今,这块再普通不过的馅饼,却从一座内陆城市出发,穿越山海,飘香海外。一头连着荆楚大地,一头走向世界餐桌。
一个地方小吃,缘何成为海外“网红”?在中国非遗“走出去”的浪潮中,矮子馅饼正以酥香为媒,讲述一段属于荆门的味道故事。
在荆门市东宝区工商街,一家店面仅有20余平方米的老店,日日食客盈门。这里,就是矮子馅饼的全国总店。
矮子馅饼全国总店 图片来源:荆门市商务局
每天上午,店外空气中弥漫着糖油芝麻的甜香,香气穿街过巷,飘散数十米。店内,六七位面点师傅分工协作,擀皮、和馅、包制、粘芝麻、上饼铛……十余道工序一气呵成,制作高峰时锅锅相接,供不应求。
矮子馅饼制作过程 资料图
在荆门沙洋县曾集镇的农村,几乎家家都会做馅饼,出生于此地的面点师傅李延兵,却将祖传的馅饼做出了名堂。
“矮子馅饼”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末。李延兵的曾祖父李正锐在沙洋县曾集镇蔡庙村一带做面食生意,擅长制作包子、馒头、油条、千层饼与酥饼等。
技艺传至李延富、李延兵兄弟时,已是第四代。1997年,李延兵与哥哥李延富从乡镇走进荆门城区,在城区工商街租下店面,起初主打千层饼,顺带做酥饼出售。没想到,酥饼反而更受欢迎。兄弟俩当机立断,专注于酥饼制作。
因为李延兵个头不高,所做的馅饼被顾客亲切地称作“矮子馅饼”。李延兵刻苦钻研,只要听说哪里有师傅制作的酥饼味道好,就专程前往拜访、取经。他广泛吸收南北风味,集百家之长,改进自家配方。就这样,“矮子馅饼”的味道和口碑越来越好。
创业的同时,两兄弟毫不藏私地把馅饼制作技艺分享给亲朋好友。2000年,“矮子馅饼”在荆州开出第一家分店;2001年,“矮子馅饼”宜昌店开业。2004年,“矮子馅饼”开始走出湖北,先后在重庆、成都、贵阳、西安等城市开花结果。
矮子馅饼荆州分店 图片来源:荆头条
矮子馅饼宜昌分店 图片来源:宜昌矮子馅饼
2022年,李延兵之子李东杰接过接力棒,成立湖北矮子馅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布局电商、短视频、小程序商城,线上销售快速增长。
“目前,矮子馅饼在全国拥有110多家分店,并且门店数还在不断增加。矮子馅饼产值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全国线上线下门店年产值超1.2亿元。”李东杰说。
湖北矮子馅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杰 图片来源:青春荆门
2024年8月,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的荆门同乡联系李东杰,希望加盟“矮子馅饼”,将荆门特产带到东南亚。
“我其实一开始挺犹豫的。”李东杰回忆,“非遗讲究的是手艺与品质,海外市场我不熟,不敢轻易开。”但对方的执着打动了他。经过半年的筹备,双方不断将制作流程标准化,并组建驻店团队,以保证出品稳定。
今年年初,湖北省政府发布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矮子馅饼”制作技艺入选。4月,“矮子馅饼”首家海外门店在新加坡牛车水珍珠坊开业。
牛车水是华人文化的重要聚集地。从广东早茶到东北饺子,从湖南剁椒鱼头到四川火锅,不同省份的中国人来到此地,都能找到“家乡味”。“要融进去不难,但要被记住,就要有自己的标签。”李东杰说。
新加坡门店在红糖、绿豆等8种传统口味的基础上,顺应当地饮食习惯,创新推出了“南洋咸蛋黄”和“云南鲜花”两款新口味,广受欢迎。
各种口味的矮子馅饼 资料图
开业初期,门店门前排起长队,顾客等待近一个小时。如今,门店每日客流如织,许多老顾客更是一天光顾两次,“上午排队购买,下午再带一盒回家”。店内既有初次尝试的年轻食客,也不乏为寻回儿时味道专程前来的多年海外华人。
在异国街头,“矮子馅饼”仍遵循着手工现做的老规矩,一块块热气腾腾的馅饼在新加坡食客的舌尖上如鲜花般绽放。对李东杰而言,这也是非遗出海的文化使命。“希望更多人了解这块来自中国荆门的小饼,让更多人吃到、看到并记住‘矮子馅饼’,这是我们这一代非遗传承人的责任。”
矮子馅饼 图片来源:荆门市商务局
“矮子馅饼”出海的背后,是荆门非遗整体保护与活化工作的缩影。据荆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全胜介绍,全市共有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2项,其中省级非遗项目28项、国家级项目1项,涵盖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个门类。近年来,荆门不断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技艺和民间美食,正走出本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矮子馅饼”远渡重洋的背后,也是中国非遗讲好“地方故事”的一个机遇。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荆楚理工学院教授、传播学博士柴颂华说:“荆楚饮食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味道,更蕴含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在柴颂华看来,像“矮子馅饼”这样的非遗品牌走进国际市场,是在新的消费场域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关键在于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柴颂华表示,非遗饮食出海既要讲好品牌故事、挖掘文化内涵,也需在不失原真性的基础上,贴近当地消费者,实现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从街巷作坊到海外门店,从家传手艺到产业升级,这是一代非遗传承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守艺与经营之间摸索出来的道路。这一次,小饼出海,传的是技艺,承的是乡情,讲述的是荆门非遗走向世界的故事。
记者手记:
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非遗不仅是文化的“根”,更是产业的“源”。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更多非遗项目像“矮子馅饼”一样走出家门、走进市场、走向世界,已成为地方文化自信的一道时代考题。
“矮子馅饼”凭借技艺传承与品牌思维,借力电商平台、短视频营销等新兴传播方式,不仅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开花,更成功登陆海外市场,成为“非遗出海”的生动案例。它的热销是荆门非遗保护传承与现代市场融合的有力注脚,也是深刻的启示:只有守正创新、活态传承,非遗才能既留得住乡情,也走得向世界。
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记者 付永锡 徐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