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击秭归岩 笔绘三峡卷|记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教学实习活动

2025-07-23 12:08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王道远 人阅读

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在实践中成长。

当地质锤叩击秭归红层的刹那,清脆的回声里仿佛藏着三峡亿万年的地质密码。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的学子们在第一阶段的路线任务已然进入最后一天,同学们踏足郭家坝这片被时光雕琢的土地,以岩石为纸,以数据为墨,沿着从新到老的地层顺序行进在规划路线中,在群山间展开了又一场硬核又浪漫的野外实习。

在郭家坝东侧坡,同学们迎来了一个挑战,如何区分嘉陵江组三段与巴东组一段?嘉陵江组三段为浅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夹薄层微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而巴东组一段则为土黄色灰质泥页岩夹灰色透镜状、条带状灰岩。继续往郭家坝北西方向前进,同学们沿途在老师的讲解下学会了如何高效且准确地区分巴东组的分段:巴东组一二三段岩层分别为土黄色、灰绿色、紫红色,谐音“黄飞鸿”的有趣记忆方法很难不让我们对此印象深刻。老师的点拨让同学们意识到,每一处细微的地质特征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球演化信息。最后,同学们观察到沿途设有排洪道、拦挡坝,皆是为了防止坡面泥石流,使水走石留。

沿着路线向东而行,吴家坪组二段与三段的分界处,人工揭露的露头成为自然课堂。灰黑色、深灰色薄层状硅质岩、泥岩及泥灰岩,记录着古地理环境的变迁与吴家坪组二段与三段的分界。同学们俯身测量岩层产状,将点位与岩性特征一一对应。“这些硅质岩的形成与古海洋环境密切相关,其层理构造更是记录了当时的沉积环境变化。”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对眼前的岩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大家意识到每一块岩石都是地球演化的“活化石”。

此次秭归一阶段实习之旅,不仅让同学们将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有机结合,更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了地质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从马岭包隧道口到郭家坝,从吴家坪组组到香溪组,每一块岩石都在诉说着地球的故事,每一个点位都承载着地质人的探索精神。正如同学们在实习总结中所写:“地质锤敲击的不仅是岩石,更是地球的记忆;笔墨绘制的不仅是剖面图,更是三峡的地质长卷。”

(通讯员秦李双许志聪侯利伟冯金玮张耀东刘欣玲周子文计欣程轩兴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