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06:45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7月16日,在夷陵区三斗坪镇中心小学,暑假班的孩子们正和老师们玩游戏。(记者范玉峰 摄)
7月17日,点军区牛扎坪村“爱心托管班”的小学生倪梓涵兴奋地告诉记者:“暑期班能学到很多课程,老师教得生动有趣,特别是体育课的游戏特别好玩!”该托管班由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暖艺”志愿服务队的13名青年志愿者提供支持。据团市委介绍,这个夏天,和倪梓涵一样,宜昌市共有近万名少年儿童在全市364个暑期“爱心托管班”里,度过一个既安全又充实的假期。
这些托管班背后,活跃着一支20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中有“母女档”社区志愿者,有坚持11年赴鄂支教的港澳及海峡两岸大学生队伍,还有发挥余热的“五老”志愿者团队……
志愿母女档,温暖托管班
在西陵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的“爱心托管班”里,志愿者李芳妮正俯身在课桌旁,手把手教孩子写字。她不仅是这个托管点位的负责人,更是这里21名孩子们口中的“李老师”。
“曾经我的孩子受益于这个爱心托管。”李芳妮笑着说,“如今她也大了,是时候回馈曾经给予我们温暖的社区。”课堂一角,李芳妮上高二的女儿张桓祎正协助母亲维护秩序。“我妈妈之前参与过这个志愿活动,跟着她耳濡目染,所以今年我来了。”张桓祎坦言,母亲的行动让她对志愿服务心生向往。母女俩一主一辅,把课堂管理得井井有条。
“我们暑期会开展防溺水教育、急救措施演练、收纳整理课等系列课程。”张桓祎翻动着电子课程表向记者介绍,“我在课堂上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同时帮助他人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跨越山海,播种知识火花
7月16日,在夷陵区三斗坪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罗敏芝正指着屏幕上的图片说:“谁能告诉老师,果皮属于什么垃圾呢?”台下的30名小学生听得十分认真,不少人举起了手。
这是“阳光支教・孔子行脚”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学生湖北支教队伍来到这的第三天,孩子们早已和这些远道而来的老师们熟络起来,课堂上的互动十分热烈。
“2013年起,该活动组织两岸与港澳相关高校生到湖北偏远地区支教,累计有120余人参与宜昌地区的支教活动,足迹遍布夷陵区、远安县等地。”带队教师申定羽介绍,本次活动共有14名师生参与,其中有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巴基斯坦的学生。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设计了包括港澳台文化知识、急救技巧、AI应用、科学实验等多种课程,为三斗坪镇的孩子们带来新的体验。
刚结束课程的罗敏芝和记者分享,她希望孩子们养成正确垃圾分类的习惯,所以设计了“环保小先锋”课程。“这里很好玩,上课很有趣。”11岁的冯诗仪说,支教老师们设置的课程非常新颖。
来自圣若瑟大学的黄立铧介绍,他设置了关于澳门的历史和文化课以及关于AI的认知与应用课程,“希望通过多元化的课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
老少同台,“红”声入童心
7月17日,宜都市枝城镇解放路社区爱心托管班的教室里格外热闹。宜都市关工委五老红色故事宣讲队的成员们,正用宜都方言讲述着一个个滚烫的红色故事。
宜都市关工委五老红色故事宣讲队由3位少儿红色故事宣讲员和3位“五老”志愿者组成。这一“老少同台”的讲演队伍计划暑期在宜都部分中小学、社区托管班宣讲7场红色故事,截至7月17日,他们已完成4场宣讲,场场座无虚席。
“内容既有刘正万、曹光胜等本地英雄的战斗事迹,也有新时代的文明新风故事。”宜都市五老红色故事宣讲队队长徐荣耀介绍,3位“五老”志愿者分别是刘涛、孙永平、徐荣耀,年龄从62岁到77岁,他们以巡回演讲宜都本土英雄《曹光胜故事》,红色革命故事《运枪记》,文明新风故事《一块钱的故事》等,与孩子们面对面地交流暑假学习生活,切磋故事演讲技艺。
“方言讲本地事,老人带娃娃说,红色精神才能像种子一样,在孩子们心里扎根发芽。”徐荣耀说。
“我们希望通过多方联动,让托管班不仅是一个‘看护点’,更成为孩子们开阔眼界、提升综合素质的成长平台。”共青团宜昌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结合走访反馈,优化托管服务模式,并探索与博物馆、科技馆、研学基地等机构合作,为乡村孩子提供更多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
此外,团市委还呼吁更多高校、企业及公益组织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共同为少年儿童教育发展贡献力量。(记者张亮红、范玉峰,通讯员宋莉、李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