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爱我咸宁 共建家乡】1.2万名少年儿童的“第二家园” —— “爱心托管班”托起多彩暑期

2025-07-21 20:42 来源:​掌上咸宁 编辑:胡伟龙 人阅读

“你们最喜欢的是哪种动物?想不想知道怎么用粘土捏出来?”“今天的音乐课,我们先来玩一个听歌识曲的游戏。”……炎炎夏日,全市各个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学校教室、邻里驿站内,一片清凉而欢腾的景象。这里,欢声笑语交织,童真童趣流淌,1.2万名6至14岁的少年儿童找到了安全、快乐、充实的“第二家园”——暑假“爱心托管班”。

今夏,全市各级团组织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邻里驿站、学校等开设304个暑假“爱心托管班”点位,为幼苗遮风避雨,让孩子们茁壮成长,奔赴美好未来。共招募来自省内外70余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1500余人,其中部分是返乡大学生。

“爱心托管班”以安全为先,在课程设计上,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及安全自护等多个方面,同时发挥志愿者专业优势,结合本地红色资源、非遗文化等打造特色精品课程,充分满足孩子们的个性化需求。

安全为先筑牢生命防线

“野泳有多危险?这组数据触目惊心——全球每年超5.7万人溺亡,半数以上是未成年人。”在通山县石门小学的课堂上,湖北大学志愿者展示的真实案例让原本嬉闹的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在学生亲身参与的模拟水中救援环节,大家再度有了新发现:水中挣扎的身体根本无法被拉起,盲目施救只会导致双双遇险。

这样的安全课并非个例。全市“爱心托管班”将防溺水和安全防护作为“开班第一课”,并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力求入脑入心。

赤壁华舟社区将防拐测试融入“数字炸弹”游戏,孩子们在抽卡答题中学会拒绝陌生人搭讪;咸宁蓝天救援队深入咸安区37个点位开展专业培训,重点讲解防溺水急救技能及安全自护知识。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准到位的示范,重点讲解了防溺水急救常识、心肺复苏操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其他安全自护知识,为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增添了一道专业“保险”。

安全守护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上,更落实在贴心的保障措施中。咸安区大幕乡的做法充满温情——为每位托管学生补贴保险费用,家长仅支付象征性的30元,即可获得为期1个月的10万元保额人身意外险。“每天1元钱的保费换来10万元保障,这份贴心让我们感到特别安心。”家长们纷纷点赞。武汉科技大学志愿者简同学坦言:“有了保险保障,我们开展户外活动也更有底气。”

多元育人引导快乐成长

在牢牢筑起安全防线的同时,“爱心托管班”更致力于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激发潜能、快乐成长的多元发展天地。在这里,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梦想在多彩的课程中悄然萌芽。

“请画一只凤凰!”在托管班,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的王同学对着AI软件输入指令,屏幕瞬间跃出五彩神鸟,她不由兴奋得大叫:“我变成神笔马良啦!”

这一幕,来自湖北科技学院志愿者陶彦设计的“AI奇妙之旅”课程,课堂上30名乡村儿童首次了解人工智能的神奇魅力。当孩子们尝试输入自己的想法,利用AI生成机器人救森林的故事时,人人都成了科幻作家,一种探索未知、创造奇迹的成就感在教室弥漫开来。

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在“爱心托管班”的课堂里同样绽放出夺目光彩。在赤壁市赵李桥镇,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艺馨志愿服务队以充满童趣的手工课形式,让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深深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在手抄报创作课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大别山的烽火岁月,一幅幅童真的“信仰丰碑”熠熠生辉;在抗洪精神主题课中,孩子们分组协作,用纸板、粘土和吸管模拟搭建“防洪堤坝”,并手拉手模拟当年抗洪英雄们组成“人墙”与“浪涛”搏斗的场景;致敬抗疫英雄的手工课上,孩子们用扭扭棒精心制作的“生命之花”和用彩纸创作的“抗疫勋章”,表达着他们对“生命至上”精神的纯真理解。

而在咸安区桂花镇白沙村,“墨轩志愿服务队”的书法课上,墨香晕染宣纸,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临摹《多宝塔碑》,一撇一捺间千年书法文脉悄然流淌。国画、剪纸等非遗课程同步展开,传统美学于无声中在孩子们心底生根发芽。

机制创新凝聚守护合力

孩子们在“爱心托管班”收获的每一份欢笑、每一分成长,其背后都凝聚着机制创新的智慧与全社会协同守护的温暖合力。这份爱,没有时限,不设门槛。

7月14日,通城县隽水小学门口,一位老人紧攥孙子的手哽咽:“孩子爸妈在外打工,孩子怕添麻烦藏起了报名表,结果错过了报名时间……”团县委负责人闻讯赶来,了解情况后当即开启绿色通道:“关爱留守儿童,没有截止日期!”这个决定,让原本愁容满面的老人瞬间动容不已。当孩子被志愿者牵进教室,老人望着孙子融入教室内欢声笑语的背影,泪水盈眶。这一温情瞬间,正是暑假“爱心托管班”机制创新的生动缩影。

如崇阳县探索出“‘三下乡’、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出力+村委会、学校出场地+乡贤出资+团委补贴+家长出工”的协同模式。为保障服务质量,团县委组织100余名志愿者集中培训。在石城镇西庄村,武汉传媒学院志愿者将安全知识融入情景剧;天城镇桃溪社区则通过生动讲解与高频互动,帮助孩子们掌握实用防护技能。

我市还针对资源分散、师资短缺等痛点,探索出可持续的托管新路径。如70余所高校1500名志愿者经岗前培训下沉一线,与华中师大、武汉科大等高校签订志愿服务共建协议,采用“集中托管”模式提质增效等。

“我们托举的不只是暑期的安然时光,更是在少年心中埋下安全自护的种子,厚植家国情怀的沃土。”团市委负责人一语道出深意。如今,“爱心托管班”已超越单纯的看护功能,成为我市青少年综合素质培育的“第二校园”。暑假终会结束,但这份以爱为名的守护,必将在每一个少年儿童心中,留下一个永不褪色的夏天。

(记者  郭蓉  通讯员  徐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