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12:52 来源:汉水襄阳 编辑:王道远 人阅读
7月18日傍晚,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安吉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刚走下高铁,全国人大代表、湖北谷城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便快步迎了上去。
“终于把你盼来了!”闵洪艳掩饰不住激动。
两双厚实的手,因一个约定和同一个“共富梦”紧紧相扣。
浙江余村牵手谷城堰河,跨越千里奔赴“共富”之约。(左为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闵洪艳,右为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
发现发展路径异曲同工堰河全貌鸟瞰图
7月19日清晨,堰河村被薄雾笼罩,宛如一幅淡雅水墨画。汪玉成早早开始实地调研,沿着民俗园和堰河踱步慢行。
“感觉像在自己的家乡一样!”汪玉成感叹,堰河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房前屋后的竹林、漫山遍野的茶园、荆楚风格的建筑,无一不让他印象深刻。更令他惊喜的是,堰河的村庄布局与余村极为相似,发展路径也是异曲同工。
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资料图)
余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作为移民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村里靠山吃山,炸山开矿办水泥厂,通过粗放的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村庄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大炮一声震天响,黑烟灰尘雾茫茫。翠竹绿叶变颜色,白衣晒成黄衣裳。”这是当时余村的真实写照。
2003年,余村痛定思痛,毅然关停矿山,踏上保护环境绿色发展之路。余村先后获得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全国文明村、国家4A级景区等荣誉。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肯定余村的做法是“高明之举”,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堰河,人在画中游
地处鄂西北大山深处的堰河村,过去曾是典型贫困山村,村里百姓吃粮靠供应、用钱靠砍山,村集体负债累累,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1993年,堰河村“两委”组织村民在竹林里商量出路,提出了“山上要有树、树中要有鸟、河里要有水、水里要有鱼、鱼儿要有家”的发展目标。
此后,堰河村干群一心,开荒山、种茶叶、搞产业,让集体所有荒山都披上了“绿装”;村里还成立村级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把山水变风景、资源变资本、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堰河村也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国家级4A旅游景区等荣誉。
2024年,堰河全年游客接待量60多万人次
如今的余村与堰河,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向着同一个目标奋勇前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民主决策推动乡村治理。余村有“五步法”,堰河有“三三制”,通过不懈奋斗,都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余村以“大余村”发展模式,带动周边24个村组团发展,去年村均经营性收入达254万元,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堰河则以“1+7大堰河共富圈”,让7个周边村年平均收入突破280万元,乡村旅游也渐成规模。
约定共富步伐同频共振“瞧!这是堰河的茶叶、灰鸡蛋……这专柜全是你们的农产品。”7月18日晚,在高铁站回堰河的大巴车上,汪玉成和余村共富超市的工作人员视频通话,向闵洪艳展示堰河专柜。
这次合作,源于一次美丽的约定!2024年,闵洪艳曾经三访余村,深入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余村在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上的新突破,以及在开发旅游商品等方面的经验,让闵洪艳眼前一亮。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闵洪艳与汪玉成在北京相遇。汪玉成提出成立“中国和美乡村共富联盟”,联合全国更多乡村,以先富带动后富,探索共同富裕机制,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样板。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促成此事。如今,余村共富超市1号店已上架6省21地的农特产品。
汪玉成(左)与闵洪艳商量合作
“汪书记,我们这里的有机茶都是喝牛奶、豆浆长大的,你看能不能开拓新市场。”7月19日上午,在堰河村的茶场,闵洪艳向汪玉成介绍“堰河香”有机茶。
“这个茶口感醇厚、香气浓郁!”汪玉成赞不绝口,“安吉白茶也已经研发了白茶饮料、白茶啤酒等新品。希望未来共同加强研发合作,不仅实现产品共富,更要达成技术共富。我们的研发团队可以过来交流。”
在下午的“共富联盟”座谈会上,汪玉成和闵洪艳就合作细节热烈讨论。
“要做到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品牌共享、成果共享。”闵洪艳说,运营决不能“假大空”,要把余村共享超市做细做实,打造成“老字号”;借助“共富联盟”,打破乡村分散发展局限,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共享,联合更多乡村,打造更高层次共富圈。
“堰河村通过合作社统一农产品标准,从源头把控质量,值得我们学习。”汪玉成表示,除了共富超市,余村还将为所有的联盟成员搭建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网红带货完善线上供应链;加强与高校合作,将理论成果、高端技术转化到乡村振兴一线;通过区域联动,构建可持续乡村共富生态圈,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
期待携手绘就和美画卷“Welcome to Yanhe,欢迎你到堰河来……”微短剧里,闵洪艳号召村民学英语。
“闵书记比我年长,创新步伐却比我快得多!”调研中,汪玉成被堰河村拍摄的6集微短剧《堰河那些事儿》逗得哈哈大笑,“我得向闵书记学习,探索更多渠道帮村民拓宽产品销路。”
汪玉成(左)与闵洪艳一起参观堰河村
7月19日,汪玉成马不停蹄,前往云溪小院参观油画工作室,到堰河味道咖啡馆品尝乡村咖啡,到云雾山黄酒坊品味非遗桑葚黄酒,到天意茶庄了解茶产业发展……一路走、一路看,他对堰河的发展赞不绝口。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余村旧貌换新颜,不少废弃的资产“变废为宝”:垃圾房变成了年轻人的小酒馆,关停水泥厂变成了图书馆,废弃的矿坑正在打造咖啡馆……这一切,离不开大批年轻人入驻!
“我们余村人口只有1000多人,现在在村里创业的年轻人有1200多人,超过了户籍人口。”汪玉成说,乡村振兴离不开年轻人。2022年,余村向全球发起“合伙人招募计划”,截至目前,已经有60多个合伙人项目落地,新增了20多种新业态,为余村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汪玉成(左)参观沿河村特产商店
闵洪艳深知,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没有人才支撑,发展只能昙花一现。人才返乡,乡村才有未来。”闵洪艳说,希望更多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近年来,堰河村多措并举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1988年出生的游玉洁回乡种植“牛奶豆浆茶”,开设三家天艺茶庄,产品远销欧美。堰河青年祝佳铮大学毕业后返乡开牛肉面馆,激活乡村旅游的“早餐经济”。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00后”大学生,聚焦“直播助农”“乡村旅游”“非遗传承”等主题,免费为堰河拍摄乡村微短剧……
7月20日一大早,汪玉成结束考察,告别堰河。对于未来的合作,两位书记满怀期待。双方约定将余村共富超市2号店设在堰河。8月初,闵洪艳将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前往余村,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汪玉成希望余村能发挥发源地优势,通过实体共富超市、线上直播带货、技术输出等方式,带动更多像堰河这样的乡村共同发展。闵洪艳则表示,要学习余村的先进经验,提升堰河的产业发展水平和乡村治理能力,在共富路上稳步快跑。
余村,“两山”理念诞生地;堰河,湖北“两山”理念转化示范地。
如今,这场跨越千里的“共富之约”,正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两个村正携手描绘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
记者:严俊杰 童光辉
摄影:王虎 通讯员:杨惠